湾区日报文章第97辑

2017/07/10 第961期

Having More and Owning Less

我们买来的、我们所拥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大部分使用率都很低,共享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后,或许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东西会是租来的。
有些东西数字化后,就没必要拥有了:10几年前买了一堆唱片、电影 VCD、DVD,现在都付费订阅、“租”电影音乐了;有些东西随着技术发展以及人观念转变也渐渐没必要拥有了:如不再拥有车,只用 Uber。

为何曾经有那么多的创业公司使用 MongoDB

骇人听闻的故事:一家著名独角兽公司在迁移到MongoDB时发生巨大灾难,发誓从此只用无聊不酷的技术;某著名风投说要聘专业团队帮他投资的那些创业公司们统统迁移出麻烦不断的MongoDB。
有个问题:刚入职场的年轻工程师如何判断他/她所要投资的技术是像2006年左右的 Rails、2007年左右的 Hadoop、还是更像2010年前后的 MongoDB?有点像投资创业公司,如何押对宝?还是尽量选择无聊的成熟的老技术、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Listening is The Job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你都有责任主动去获取有用的信息;自己得有一套获取信息的系统,从不同渠道(邮件、Slack、会议等)以不同频率(每天、每周、每月)获取信息。
"The only way to ensure success i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getting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 By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information flow, will start to see broader patterns emerge. "

The Streaming Problem

音乐人在 Spotify 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按播放次数赚钱;你是音乐人,你如何最大化自己的作品的播放次数、最大化自己赚的钱?本文给出了各种鸡贼手段。
愚弄Spotify获利的基本思路有点像SEO。歌的内容不重要,标题与描述文字写得好,就能被人搜到;比如与著名歌曲、歌星名字差一个字母。。还有定制版的生日快乐歌:开生日party时英文的生日快乐歌怎么唱?都要在歌里加入寿星的名字。每个人名都能上传一首生日快乐歌,以量取胜。类似的思路:地名。
当然,也有人滥用 Spotify 并不是为了直接从 Spotify 上赚钱的。音乐排行榜会将 Spotify 这种流媒体的播放次数考虑进去,播放1500次相当于卖一张专辑;所以歌星们为了冲白金销量,也会用鸡贼小技巧尽量争取 Spotify 上的播放次数。

为什么有的 app 使用假的进度条

与钱打交道的 app(如退税、理财)如果处理速度太快,用户会觉得不放心;所以 app 们在客户端 sleep、故意放慢速度,放上假的进度条,以此取得(骗取)用户的信任。

2017/07/11 第962期

The Hierarchy of User Friction

通过设计解决这三大类用户的困难。Interaction Friction:UX 层面的操作不便;Cognitive Friction:思想负担大;Emotional Friction:胆怯。
Interaction Friction:如以前的手机用物理按键、屏幕没法做大 => iPhone软件键盘、不用时可隐藏、大屏幕;Cognitive Friction:想到得打电话叫计程车的就烦 => Uber;Emotional Friction:如现实中不敢跟陌生女孩搭讪 => 在app里就敢了。

The VP Product Role

一个公司里的 VP Product 是干啥呢?招聘一个 VP Product 主要考察那些品质?
“If you’re wondering what to do when you have a CEO that thinks he’s a strong visionary leader, but the rest of the company knows he’s not, you need a very special head of product, one that is a strong visionary, but also has the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convince the CEO the vision was all his idea.” 这个。。。

公司内部匿名社区 Blind 争取第一批用户的策略

通知在 Amazon 工作的几十个朋友 Blind 上线了,几周后有几百用户;深夜开车在微软的园区里到处贴 Blind app 的海报、并在 Facebook 上针对微软员工做广告。
这种公司内匿名的 app 在公司股价大跌、大裁员、被收购、闹丑闻等危急时刻似乎挺有用的。这个 Blind app 之前在 Uber 内的网络里给禁用了(最近好像解禁了),因为 Uber 员工匿名在里面对公司领导指指点点的:)

Amazon and the "profitless business model" fallacy

作者从1997年到2004年在 Amazon 工作。这篇2013年的文章从他的角度解释了 Amazon 并非不赚钱、而是都拿来投资增长了;Amazon 卖东西只有少部分是亏本卖的,多数商品还是能赚钱的。

我在 GitHub 工作的很不愉快的一年

作者是 Ruby 圈内颇有名气的女程序员(变性人)。她在本文以自己在 GitHub 的工作经历逐条反驳了 GitHub 的虚伪的公司价值观。她在 PIP 后被开除了。
她在 GitHub 工作的第一个 pull request 有 24 个人 review、留下了 200 多条评论、百般刁难,但就是不给批准,最后得惊动 VP of Engineering 出面干涉才吓退了那些 reviewer。。。 号称 Facebook for code 的 GitHub 的公司内部看上去很 anti-social 啊。

2017/07/12 第963期

Why Focus Wins

成功人士都讲要focus。但为啥多数人不focus?有太多选择、对任何事都没绝对把握,没法下决心选一个可focus的地方;做决策的与执行的人往往不是一个人,朝令夕改很常见。
本文让我想起在 HBO 的巴菲特纪录片里,巴菲特提到:比尔盖茨他爸让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各自在纸上写一个词,用来描述是什么对他们的成功影响最大。他两人同时写了 Focus。(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各写了“火”,哈哈)。

让工程团队的沟通更清楚、更快、更好

团队里工程师人数超过15人后,沟通就成问题了,如不同人各自实现重复功能。本文以他在Google工作经历介绍了依靠设计文档 + design review 会议保证团队有足够信息做好工作。
文中给出的 design document 的模板与 design review 会议的流程很值得借鉴。团队大了后得让工程师们改变观念,写代码不是工作的全部,写好文档、开好会也是很重要的。不爱写文档怎么办?让新人写,然后老战士们负责修改。

No tradeoff between quality and scale

追求 quality 但不想 scale,就像开一家意大利餐厅;追求 scale 但没 quality,就像经营麦当劳;同时追求 quality 与 scale,那就是创业、力争成为 Apple 这样的公司。
同时追求 quality 与 scale,才算有 entrepreneurship。

Is Ruby Too Slow For Web-Scale

后台性能不是用户体验的全部,还有网络I/O、前端渲染等需要考虑;用了“很快”的服务端的语言,虽省下租服务器的费用,但往往开发者却需要花更多时间开发,更浪费钱(人比机器贵)。
如何看待网上对比各种语言、框架性能的那些 benchmark?“Benchmarks are like statistics – it’s easy to give the right answer to the wrong question,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draw a conclusion which isn’t supported by the data.”

The Reality of Indie Life

这是 AltConf 2017 的一个演讲视频。能够辞职在家做自己喜欢的项目、能养活自己、自己做老板、能时刻与家人一起,看上去很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这样的。
他是 podcast 网络 Relay FM 的俩创始人之一。2014 年与另一创始人开始做 Relay FM,他那时还有一份全职工作,只能利用上班前与下班后的时间做 Relay FM;辞职后在家工作,生活与工作界线不明显、一团糟、工作效率不高;以前给别人打工时可以随意抱怨管理层无能,自己单干以后没人可以抱怨了,压力大了。

2017/07/13 第964期

没有使用 HTTPS 的网站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访问量排名前100万的网站有30%左右强制使用 HTTPS 了。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排序偏爱有 HTTPS 的网站,而浏览器们则公开羞辱那些没有使用 HTTPS 的网站(在显眼位置标注“该网站不安全”之类的字样)。

Minimum Viable Analytics

创业早期除了产品是 minimum viable,收集数据做分析也要 minimum viable,给领导看、让领导去融资、营销渠道转化率的分析、用户增长的分析、运维等用途。

Facebook 的 Newsfeed 排序算法的妈妈问题

有个问题:社交网络时间轴的排序算法保证让你发的东西只让一小部分关注你的人看到;但不管你发啥,你妈都给你点赞;算法“智能”地决定将你发的东西优先推给与你妈类似的人。
他在 Facebook 上发自己写的技术文章,本意是想给那些懂技术的好友们看;结果他妈每篇都给点赞,算法就决定以后他的文章一律推给他妈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看,这占用了算法预留的读者的名额,于是那些懂技术的朋友们就看不到他发的文章了。

The Tipping Point of TV

两种电视节目:需要集中注意力观看的电视剧,已被 Netflix 们搬到了网上;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偶尔看一眼的节目(如财经新闻),所谓的 ambient TV,在网上开始出现了。
因为投资 Snapchat 而一战成名的 Jeremy Liew 在本文解释了他们为何投资新闻视频直播平台 Cheddar。文章最后的那句座右铭不错:We live to fight another day.
Ambient TV 的用途:家庭主妇做家务,电视里开着有声音的脱口秀;酒吧里开着电视、放着没有声音的体育频道;巴菲特办公室里的电视一直开着财经台,也是没有声音。

The Magpie Developer

Stack Overflow 联合创始人 Jeff Atwood 写于 2008 年的经典文章。程序员就像喜鹊一样,喜欢把酷炫、新奇的东西搬回家,过分追求新编程语言、框架等。永远有更新更酷的东西,你追不来的。
"Who cares what technology you use, as long as it works, and both you and your users are happy with it? … Be selective in your pursuit of the shiny and new, and you may find yourself a better developer for it. "

2017/07/14 第965期

Ask a Repair Shop

选购电器之前去问问维修电器的小店,他们最知道哪些电器经常坏、哪些电器质量好。公司里选购企业级的软件(开发、集成、升级、维护)时有没有这种“维修的店”可以咨询?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The Pop-Up Employer

如果一个项目可以切成需求明确的小任务、有明确的完工的标准、不用持续维护,那么可以临时在找 freelancer 的平台上临时组一个团队、招不同技能的人,项目做完就散伙。

在 Facebook 的阴影下,网上论坛还有活路吗

虽然 Facebook 大力推广他们家的 Groups,但网络论坛依然有市场:有很多人喜欢用网名交流、而非实名;Groups 信息流的 UI 不适合非常活跃的社区。

为何优秀的员工会离开大型科技公司

CEO 认为:“我们公司是要改变世界的,你必须真的很想在这工作,不然就滚蛋。门口排队争着抢着要来我们公司应聘的人多得去了(得给他们腾出位置)”。
真想知道一下文中提到是哪家公司:半年内,工程总监离职创业,他/她之前带的部门的70人里有55人离职,其中25人加入他的创业公司,其他人也成立了六家新的创业公司。。。

Marc Andreessen 回答 Stripe Atlas 用户的提问

对融资、创业、热门领域等方面的问题的回答。每年 a16z 收到 2 千份来自创业者的 pitch,其中 20~40份 pitch 会最终转化成投资;1%~2%的转化率。
能够有机会向 a16z 进行 pitch 的都是通过个人关系网络与 a16z 搭上线,如认识 a16z 内部的人、认识 a16z 投资的公司的创始人等。为啥不给“谁都不认识”的人一个机会?能找到中间人引荐,这本身就是一个测试,比较创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人打交道,基本的 networking 的能力还是应该有的。

2017/07/15 第966期

Ownership and Entitlement

工作中的人有两种心态:主人翁精神(Ownership)与全世界都欠你(Entitlement),前者真诚待人、有责任感、有主见,而后者爱攀比、斤斤计较、人云亦云。
所有人都是这两种心态的混合体,比例不同罢了。Ownership 的部分多一点的一般会比较开心;Entitlement 的部分多一点的反正就是全世界都是欠你的,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最委屈。

付费订阅经济里的老鼠屎

以前买软件是交一笔钱后可终身使用,现在则是每月固定交钱。如果软件是需要连服务器的,付费订阅很合理;若只是单机版的软件,你采用付费订阅就太坑人了。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智能手机的数量(30亿)远超过桌面电脑(15亿,包括商店里显示广告的、ATM机等),尽管屏幕小、操作似乎没桌面电脑方便,但越来越多内容是在手机上直接生成的。
只有相对少数需要专业软件加工的内容(专业视频处理、复杂无比的几百页的幻灯片的制作等)才需要通过桌面电脑上来做;地球上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生成“普通”内容:文字(短信、微博、社交网络),照片/视频(手机摄像头)。而且很多人第一台(也是唯一的)电脑就是智能手机。

I failed to deliver

作者在公司里是做内部工具的,用户是公司的其他同事。他在本文总结了自己失败那些的项目的共同特点:一个人闭门造车、不会拒绝用户的功能请求、过分重视技术。

设计你的个人成长

把个人当做产品/公司来运营。每年更新一下自己工作生活的动力之所在、价值观、优点与弱点,每个季度指定OKR,每天meditation、让工作时注意力更集中。
每个人都有优点与弱点;没必要取长补短,而是要多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

2017/07/16 第967期

You Are Now Fully Optimized

这是一个在科技圈工作的离婚有孩的男人的一天。把网上各种高效工作、个人成长的鸡汤文的建议 + 各种“方便”的 app + 可穿戴设备 + “智能”家电融合在一起,生活就是在搞笑。
"The thumbs-up emoji is perfect for most conversations. It’s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usually stops the conversation."

现代化编程

何谓现代化?要包容,别随便嘲笑别人用的语言、工具;强制代码风格,如 go fmt;方便的依赖管理、单元测试;持续集成;版本控制。

存钱给小孩读大学 vs 存钱给小孩创业

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了一下自己2岁的儿子未来的前途:大学四年教育有必要吗?若小孩高中毕业后想创业怎么支持他?存钱给他读大学的钱可以用作启动资金。
第一代接触社交网络的人(如04年开始用 Facebook 的)现在开始为人父母了,有的小孩也在上学了。这一代父母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会有怎样的改变?他们会有怎样的新需求?

股市抄底的十条准则

大家都知道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在某知名公司的股票大跌后,很多人幻想此刻抄底、不久后立刻就能大涨了,因为它是“知名公司”嘛。
"Catching bottoms are extraordinarily tough to do, but nobody can convince you not to do it. The only way you’ll learn that it’s an expensive waste of time is by trying it out for yourself. "
有感于今年五月份,身边不少朋友对 SNAP 进行“抄底”,结果现在他们在更低的“底”了。。。

每个计算机系科班出身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十八般武艺

本文从找工作、不容易失业、申请研究生、为社会做贡献的角度给出了非常完整的技能树;对照本文,我当年本科毕业时肯定是不合格的(就算现在也不合格)。

2017/07/17 第968期

Data Wheel of Death

公司里做决策、做产品都讲究数据驱动的开发,但: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系统没有很好地维护 -> 数据不准确 -> 员工不再相信数据 -> 不再用数据 -> 没动力去维护,恶性循环。

Kindness is Underrated

软件工程里文字交流措辞要文明、礼貌:code review、在GitHub issues / Slack里讨论问题;文中给出 CircleCI 公司里实际文字讨论的文明礼貌的范例。
"…an even greater part of that trust comes from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that we all make mistakes. Those mistakes can be both small and large, but we trust it’s okay to ask gently if something was the result of an accident or a missed detail, rather than to assume they’re simply in the habit of being wrong."

在 AWS 里工作的老程序员

列举了几个 AWS 招到的著名老程序员,表扬了 Amazon 不歧视老人的文化。曾经说年轻人就是聪明的 Mark Zuckerberg 今年33岁了,公司里的年轻人偷偷称呼他为 Uncle Zuck:)
有点像电视剧里后宫的嫔妃的斗争:以年轻取胜,得到宠爱;但短短几年后会有更年轻的出现,失宠。科技圈里如果年轻人嘲笑“老年人”,不出几年,你们也变“老年人”了:)

互联网创业的终结

此时的互联网创业就像曾经的电子硬件创业,最终留下一批垄断的巨头,小公司再难以做大了;巨头们及时收购小公司、或及时用垄断的平台扼杀小公司。
是不是硅谷就此不再有创新了?不是的。电子硬件后是软件、PC,在之后就是互联网,然后手机;下一个巨头比较可能出现在互联网之外的领域了。十几、二十年前互联网行业做啥都容易,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欧洲新移民 land grabbing 很容易,一段时间后老移民去了啥都没了。

每天花 6 小时坐飞机上下班

家住洛杉矶附近,在旧金山市区上班,距离400迈。工作日5点起床开15分钟车去机场,飞90分钟到奥克兰,再开另一辆车去旧金山市区,8点半进办公室,5点前下班,晚上9点多进家门。
这么折腾要花多少钱?他房子每月租金 $1100,坐小飞机、包月,每月$2300;在飞机上的往返3个钟头里,可以工作一下。原链接中的那个采访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感受一下打飞的上班:)

2017/07/18 第969期

“你若不是顾客,你就是产品” 这句话的出处

1973年的短视频 Television Delivers People 里出阐述了“观众是电视的产品,被电视卖给广告商”。之后几年不断演化,从电视到互联网,观众/网民都是产品。
有没有那种交了钱成了顾客却还要“出卖自己的注意力”去看广告的例子?太多了:交钱看有线电视,电视里播广告;花钱买纸介质的杂志,半本杂志都是整页的广告。

“人们需要用我的产品”(但他们真想要吗)

多数用户只能见到短期利益、短期的好处,若产品的好处要很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用户不会爽快地掏钱的。得让他们尽快尝到甜头,在慢慢体现你更大的价值。
"Customers don’t make purchasing decisions rationally. They buy emotionally and then rationalize their purchase with logic."

我希望十几年前在我开始做天使投资时有人能告诉我这些事

他是 Google 早期员工,上市后发了,开始做天使投资。最开始几年肯定是交学费的,牛逼的创业者也不会鸟你;真要做,就要像对待全职工作一样,不然还是去买指数基金比较好。
真是瞎说什么大实话:"being a good con man is much easier than being a good entrepreneur"(成为好的骗子比成为好的创业者要容易的多)

最好的简单的商业模式

让可怕的事变得不可怕;让无聊的事变得有趣;让复杂的事变得简单;让神秘的事变得透明;让中介滚蛋;让某些东西消失。

在 Product Hunt 上线一个产品的准备工作以及最终效果

他们是做 iOS 开发工具的,上线策略想了一周、用4天时间准备文案图片,上线那天联系一堆人过来顶贴,得票1400多、高居榜首,当天带来3200个网站访问者。
所以在 Product Hunt 上线一个新产品能带来巨大的宣传作用?他们虽然高居当天榜首24小时,但没带来任何媒体报道,带来的访问量、新增的用户数也不多(两天,97个新用户)。
我来讲一个真实案例:我一个朋友年初在 Product Hunt 上线了个新产品;他跟 Product Hunt 创始人很熟,上线当天凌晨跟 Product Hunt 的人密切协调了一下、准时上线,各种拉票,最终高居当天第二名;上线后半年,后台追踪的数据显示,Product Hunt 陆陆续续共带来1万个注册用户。跟很多人想象的“上线第一天、用户百万”相去甚远:)

2017/07/19 第970期

作为 app 开发者,你应该多常更新你的 app

分析了 App Store 里免费、付费排行榜各前200的 app:免费 app 每 18 天发布新版本(取中位数);付费 app 则是 55 天(取中位数)。
为啥免费 app 比付费下载的 app 升级那么频繁?可能原因:占据免费排行榜前列的多是大公司的 app,大公司有足够的人力进行开发、测试;而付费排行榜前列的有不少是小团队甚至是独立开发者的 app,而且给用户收费了,得谨慎小心点。
几年前我之前待过的公司发布app新版本很频繁,几乎每3天一次。当时有个新来的PM极力反对这么频繁发布新版本,他的理由是:很多老年用户下载后就再也没用到我们的app,当他们看到App Store有更新时就会看到我们app,然后把我们app给删了,影响我们数据的好看。。。

The Curious Comeback of the Dreaded QR Code

Snap CEO 去中国体验到了微信强大的 QR code,回美国后在 Snapchat 里也做了起来。每天 Snapchat 用户扫码800万次(其实很少)。

如何争取到你的前 1000 个用户

Backblaze 的创始人 CEO 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需求媒体报道,免费、有公信力、对自家网站 SEO 有帮助。本文以他自己的经历给出了寻求媒体报道的最佳实践。
如果是一个很无聊的产品,怎么可能说服媒体写文章报道?Backblaze 就是一个备份数据的“无聊”的产品。关键是得选个角度讲故事;做一下 Techmeme Test:打开 Techmeme 的网站看到五花八门的文章标题,报道你家产品的文章标题得长成什么样的才能脱颖而出?
文中提到一周内上线产品的最佳时间是美国西海岸时间周二早上8点(为啥?原文有详细解释),尽量避开法定假日以及大公司发布新产品的时间点(如Apple发布新产品)。

上线新产品并不是一次性的事

上线一个产品的三条准则:1,你的产品永远不可能完美;2,永远都会有人讨厌你的产品的;3,过早上线总比永不上线来得好。
经典故事:怎么看都不可能火的 Airbed and breakfast(出租充气床垫并提供早餐的弱智创业项目)当年“上线”了好几次;上线一次,没人注意到;再上线一次,没人注意到;再来。。。Airbnb 那仨创始人真是不依不饶。

Stripe 的公司文化

这是 Stripe 写给应聘者看的官方页面,里面有一些好词好句。多大的创业公司才应该花时间去做这样的页面呢?不好说,但 Stripe 现在有员工700多人。
这段话写得不错:
We are micro pessimists but macro optimists. Internally, we’re always thinking about what’s broken, which problems could lie around the corner, and where the unaddressed risks lie. Bu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tripe culture is macro optimism. We believe that Stripe will be far better in the future than it is today. When considering ideas, we think “how might it work?”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why will it fail?”
战略上乐观,未来是很美好的、我们必胜;战术上悲观,时刻保持警觉、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去解决。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