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文章第69辑

2016/08/27 第681期

“Think Different” 不是一个好建议

纵观历史上所谓商业上成功的产品/发明,他们成功并不是因为 “being different”,而是因为在与已有替代品相似的基础上 “optimally distinct”。
Google 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Facebook 不是第一个社交网络、YouTube 不是第一个视频网站、iPhone 不是第一个智能手机。“第一个”的都是因为太新、太 different,民众思想上没有准备,接受不了,first mover disadvantage。
本文是 Invisible Influence 这本书的节选。

Spotify 网站 UI 的10年进化史

贴出了 Spotify 从 2006 年到 2016 年这十年的网站截图,对每个版本的网站都给予点评(字体、图片、搭配、交互等)。

Release it, then build it

在公司里做内部工具一般是先代码写出来,再发邮件通知同事有这么一个工具了。作者介绍了“恶作剧”般的实践:先写邮件通知大家(这是啥、为啥做、什么原理),得到同事反馈后再正式开始做。
又是一个 writing is thinking 的例子;在写代码前,先用文字写出来,更好地思考,同时能得到别人的反馈。

Twitch:可能价值 $200 亿的 Amazon 收购来的公司

Amazon 在2014年以接近 $10 亿收购游戏视频直播的公司 Twitch,很多人不理解、不看好。现在各大公司(如 Facebook)纷纷开始做视频直播了,似乎 Amazon 当年买对了。
当初 Google/YouTube 也开价 $10 亿想收购 Twitch。Twitch用户数没YouTube多,但用户在线时间超长;Twitch也在拓展游戏以外的直播。

美国的创业签证(提案)

外国人在美国创业的一大问题是该用什么合法身份都留在美国?美国移民局今天放出一个提案:满足“特定条件”的创业者可以持创业签证逗留2年,2年过去后如果再满足新的“特定条件”则可再续3年。之后呢?自求多福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定条件呢?第一个2年的条件:公司成立小于3年,个人持15%以上股份,每家公司不超过3人申请,公司至少融资$34.5万、或有$10万政府补助、或有办法证明公司具有巨大潜力且能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延期3年的条件:依然持有10%以上的股权、有$50万新融资、或$50万收入、或创造10个全职就业机会。
这个 proposal 的全文在此: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 Rule。我见过有很多人是与美国人一起创业,然后给自己办 H1B 的,但都是几年前 H1B 不用抽签的时候的事了。

2016/08/28 第682期

好的聊天机器人是不需要用聊天的方式操作的

2016年4月,Kik推出他们的聊天机器人商店;同一月份,Facebook推出Messenger上开发bot的api、微软CEO强烈看好bot。4个月过去了,聊天机器人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哪里出问题了?Kik创始人在本文给出了他的分析。

  1. 人工智能还不够成熟,机器人与人类的对话还不够自然。2. 从微信身上学到的经验:low-friction access to apps; sharing-related discovery (as well as QR codes); a common interface; and messaging as the front door to a world of digital experiences.

科技公司得强制员工带薪休假

金融公司强制员工每年带薪休假一定天数,让员工把工作移交给同事一段时间,防止员工平时搞鬼、内部交易等。文章建议科技公司也这么做,这样能促使工程师写可维护的代码,避免某人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本文是来自 Sourcegraph 的博客。Sourcegraph 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垠的前东家。

公开 Gawker 网站的运营数据

因官司缠身宣告破产、贱价被收购、最终下线了的八卦网站 Gawker 运营了14年,共发文章20万篇;2008年时每天发文高达70篇,后来几年每天发文10几20篇;每篇文章访问量平均有3万。
Gawker 网站现在的 Alexa 全球访问量排名是 900 多名,网站近期具体的访问量、读者的教育程度、年龄、收入、种族的大致分布可以在 Quantcast 上看到。这些数字或许对网站运营者、maker 们有所帮助。

Mixpanel 如何创造需求的

不错的思路:在前东家工作,观察到公司竟然要维护一支10人的全职团队开发并维护数据分析的工具,光工资一年就花上百万美金;若出去创业,做类似的数据分析工具并以一半价格卖给公司,应该是行得通的。
他们教育媒体记者、教育风投应该跟踪统计正确的指标,进而让风投向投资的公司推荐 Mixpanel 的产品。

草包族程序员

描述了这种类型的程序员:他们咋看之下懂很多酷炫技术,他们善于复制粘贴代码模板,但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他们常常造成一种假象,让人以为他们是 senior level 的程序员。其实,他们是草包。
标题里的 Cargo Cult 是来自费曼在加州理工1974年毕业典礼的著名演讲 Cargo Cult Science,直译成货物崇拜,也有翻译成草包族崇拜:二战时南太平洋小岛的土著看到飞机降落卸下货物(cargo),他们渴望得到更多货物,于是想方设法吸引飞机降落:他们筑起了看似机场的东西、伪装成领航员头上绑俩木头假装是耳机;他们似乎做了正确的事,唯一的问题就是,飞机不会降落。
Cargo Cult 的比喻还有用在软件工程上 Cargo Cult Software Engineering:盲目崇拜“先进”组织的软件开发的流程、而不深入理解为啥别人会成功,学了皮毛、丢了精髓。也能扩展到各种肤浅层面的产品UI的抄袭上,看什么火就抄什么,抄了UI但没内涵。

2016/08/29 第683期

混蛋驱动的软件开发

大家都很熟悉 TDD,测试驱动的开发;本文抛砖引玉,提出了各种糟糕的软件开发方法论,比如 Asshole driven 的开发:团队中总有那么一个混蛋,啥都不懂,但大家都得顺着他的意思去做,由他这个混蛋来驱动项目的进展。
升职驱动式的开发:做可见度高的、容易升职的工作,这种方法论在大公司很常见;欲盖弥彰式的开发:当软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别让人发现是我的代码带来的问题,开发过程中得注意如何掩饰自己的无能;简历驱动式的开发:善于在项目里使用最新最酷最炫的不成熟技术,方便在自己简历上多加几个酷炫关键词。文章底下的评论,聪明的网友们贡献了上百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大家欣赏一下:)

Arianna Huffington 谈睡眠、起床习惯与工作

没有闹钟,每早7点以前自然醒,睡足8小时;起床后不看手机、冥想30分钟、2杯咖啡、自行车锻炼;下午2点后不喝咖啡;晚上睡前30分钟把手机关机,手机与其他手持电子设备不进卧室。
她是Huffington Post创始人,后来$3亿卖给了AOL。她今年66岁;生于希腊,40岁成为美国公民,55岁创立Huffington Post,大量依靠搜索引擎引流的媒体网站。今年还出了一本写睡眠的书:The Sleep Revolution。

做了个 Slack 聊天机器人帮我在旧金山租到房子

在旧金山城里租房很难,都得在固定的 open house 的时间大排长龙去看房,然后提交厚厚一叠申请材料,工作证明、身份证明、工资证明、简历等,像申请学校一样。作者很有创意地做了个Slack bot及时通知合适房源。
这个 Slack bot 的原理:Python 代码每20分钟抓取 Craigslist 上的房源,可以设定筛选条件(如在某特定区域、在地铁站附近等),有合适的房源就及时通知到 Slack 上。代码在 GitHub 上。

创业公司能从 Uber 在日本的失败中学到什么

各国人民都不信任政府,但他们更不信任公司。Uber 之类的共享经济公司在进入美国以外的市场时都要与当地政府打交道,当与政府有冲突时,这些公司会幻想当地老百姓像美国人那样站在公司这边(有点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觉),而往往事与愿违。

Programmer, Interrupted

讨论了酷炫科技公司在开放办公室环境下的普遍问题:程序员程序写到一半,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如同事跑过来聊天)后,得费很大劲才能继续接着写刚才的程序;此时,常常忘了刚才代码写到哪了、逻辑接不上。
文中提到一个土办法:程序写到一半被同事打断了,你可以在那一行代码随便打几个字、引入编译错误;与同事聊天完了,回过头来编译一下代码,顺着编译错误一下子就能找到刚才自己是写到那一行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还挺实用的。

2016/08/30 第684期

一个创业公司的 CTO 是如何分配时间的

他自己做了一个 web app 记录下工作上做的每件事的时间。收集了一年的数据用 R 做了分析:一周工作52小时,商业与开发方面花时间最多,两者每周平均分别要花18小时。

Hello Kitty 商业帝国

已经40多岁了的 Hello Kitty 的形象无所不在,光授权费去年就收了 $65 亿;Hello Kitty 背后的公司 Sanrio 对授权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香港那家 Hello Kitty 中菜轩每道菜都要试吃通过才能放到菜单上。

我们已经在用下一个伟大的平台了

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2002年到2004年间,一片死气沉沉,仿佛互联网就那么回事,到头了,没啥好做的了;然后YouTube们与Facebook们崛起了。现在大家都说app市场已饱和,没啥有意思的app了,然后呢?
然后 Prisma 们与 Pokemon Go 们出来了:要嘛是提供新的有趣的表达自我的方式,要嘛是提供新的有趣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移动互联网才刚开始呢。

我加入一家硅谷骗子创业公司的奇葩经历

今年5月在AngeList找到一家硅谷创业公司,面试后拿到offer;公司10几个员工,其中8个年轻的中国人H1B码农;集体被公司拖欠工资;CEO自己PS了银行转账收据的网页截图发给员工,以证明工资发出去了。
公司不大,但政治斗争玩得不错;CEO还在员工中安插眼线通风报信;作者8月初离职。该公司的名字4个月内换了3次,已经被强大的 Hacker News 人肉出来了。
显然文中除了作者本人外,其他人都用了化名;Internet Archive 上还能看到这家公司的旧网页,上面能找到作者本人,并能把文中化名与真人对上号。

不要每件事都想赢

工作与生活中常会碰到每件事都想赢的人:与别人争论任何事,一定得争到对方(表面上)服气为止,享受(表面上)短暂的高人一等的感觉。于是大家都不愿意跟这种人说话了。
如果你碰巧就是这种人,可以问问自己:最终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在几分钟内逞一时之快?还是为了朋友间长久的友谊,为了项目上的最终成功?让别人正确一回吧。

2016/08/31 第685期

关于科技媒体

科技媒体依赖科技公司的产品(如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来传播内容、来做广告盈利,两者关系千丝万缕,那么科技媒体对科技公司的报道公正可信吗?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深度报道,但更多的是肤浅的、广度优先、不加分析判断而对科技公司博客文章的内容断章取义的报道。
In some cases, Watson argues, the critics who do the best work aren’t necessarily reporters, but may be the people with the closest ties to the tech industry. She cites blogger and tech entrepreneur Anil Dash and the programmer Marco Arment as people with “critical voices” who are “closest to the machine so they are well received.” In other words, what they say is more likely to have actual impact.

Ego Is the Enemy

本文是 Ego Is the Enemy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基本上每句话都能打印下来贴墙上提醒自己的那种:)"Ego is the enemy of mastering a craft."
"As long as you are looking down, on things and people; you cannot see something that is above you."

Common Startup Timing Mistakes

指出了创业公司各种时间、时机上可能犯的错误:错误的时间大量招人、招来了人而不考虑培训成本、乐观估计销售周期、没有考虑准备融资与融资过程所需的时间。

搞深度学习的实用的 Infrastructure

来自 OpenAI 的经验分享,同时也是这家非盈利性质的 AI 公司招 DevOps / Infra engineer 的营销博文。基于AWS、Kubernetes 快速配置超多计算节点,为研究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Job Descriptions Should Be Better

本文吐槽了语言千篇一律、没有实质内容的科技公司招工程师的 job description。建议在 job description 里回答应聘者在面试时常问的那些问题。
比如在 job description 里给出你公司工程师的一天的工作安排是怎样的、公司计划做的有趣的项目集锦、manager 的管理风格以及如何帮助新人规划职业道路等。

2016/09/01 第686期

The 100% Rule

好像还挺有道理的:100%地执行某个决定,比99%地(但通常是三心两意地)执行要容易得多。比如坚决不吃糖 vs 大部分时候不吃,每天写日记 vs 偶尔不写。生活中有少数几件事是需要100%贯彻下去的,100%的思维比99%的简单,不用考虑(或争辩)什么时候是那1%。

不要纠结于像素,应该要设计用户体验

文中描述了很多成熟一点的公司都会做的实践:标准化各平台(网站,app等)上的UI组件,每个组件都像乐高积木一样,设计师只要专注于搭积木,设计用户体验,而不用纠结于具体某个按钮的长相。

别虚伪地对待失败

很多人都会鼓吹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创新的前提,要庆祝失败之类的;谈起各种鸡汤头头是道,对各种名人成功前的失败如数家珍。那好,有多少人真的敢于在众人面前谈自己的失败经历?不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的失败经历。

卖掉我的小 SaaS 公司的经历

作者2008年开始做Sifter,一个跟踪bug的系统,类似jira。2010年开始全职做,用户要按月付费。2016年将这个项目卖掉。这不是什么成千上亿美刀的惊天收购,但本文对很多手头有小项目想卖的独立开发者们会有所启发的。
潜在买家要收购这种个人项目,都要做好功课。比如核实卖家声称的访问量与盈利的真实性,对于项目实际的代码,运维,客服,监控等都要一一核实清楚了。

在 Google 上做广告的虚假点击量

作者帮他老婆的 preschool 在 Google Adwords 买广告。花了超过$350买来132个点击;作者用各种工具调查了这132个点击里有22%到53%是假的,由于做广告是按点击次数收钱,所以作者有一部分钱是白花了;Google自己也承认其中有25个点击是假的。
跟一些公司的营销主管有聊过,如今在网上做广告,Google 的性价比算很不错的了;其他平台上的广告虚假点击情况更严重,白花钱的情况很多。为什么会有虚假点击?有不少原因:你的竞争对手要嘛用人力要嘛用机器人去点你的广告,让你白花钱;网站如果是靠展示广告赚钱,他们的运营者可能也会点击广告,然后自己收钱;还有其他理由,详见 Wikipedia。

2016/09/02 第687期

从0到$6.4亿:创立BrightRoll学到的不同寻常的经验教训

BrightRoll的创始人CEO的文章。06年创业,14年以$6.4亿卖给雅虎。当初在GoDaddy上选了3个域名,投票决定用BrightRoll做公司名字,花了$9钱注册该域名;找了个现成logo,自己用PS改了一下。
早上我跟一个在创业朋友吃早餐,也聊到如何设计 logo。我跟他说湾区日报 logo 是花钱请人设计的。他很鄙视我,他现在公司的 logo 是自己设计的:自己在 Google Web Fonts 上挑选了 6 个字体,然后分别用这 6 个字体把公司名字打出来,让团队成员进行投票,最后选票数最多的字体做 logo。快糙猛!
本文还介绍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段时间公司的工程师经常被别人挖走,防不胜防,怎么办?他们创建了一个假的LinkedIn账号对 recruiter 进行钓鱼,这份假的简历伪装成他们公司的工程师、有一个他们公司的邮箱,收到很多 recruiter 的来信、有工资范围等信息,靠这个假的LinkedIn账号,公司领导们了解到了工程师们的市场价,他们把这些信息也分享给公司里的员工,摆出一副公开透明、很开明的架势:)

通过写作成为更好的工程师

写代码与写作都需要有逻辑、模块化,糟糕的代码浪费电脑资源,而糟糕的作文杀死人脑的细胞。通过个人技术笔记、在论坛回答别人技术问题、写博客、写技术教程等手段提高写作与技术。
对于个人的技术笔记,可以记下修复某个惊心动魄的 bug 的心得体会,类似中学时代常用的错题本,以前推荐过一篇文章讲这个的。

Amazon当年用20%的股份换取$100万的投资

这是Jeff Bezos接受Charlie Rose采访的视频片段:1995年,他31岁,要给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融资$100万;在60个meetings过后,22个人最终投资了Amazon,共拥有这家公司20%的股份。当时所有投资人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互联网是啥?”

TaaS: Transportation-as-a-Service

一键打车的服务有5个组成部分:司机、乘客、车、地图导航、配对司机与乘客的算法。从单人打车、到多人拼车、再到终极目标无人驾驶,这5个组成部分会如何变化?

投资人与创业者对话的潜台词

投资人一般都不会把话说绝了,留有余地;创业者也学会如何将坏事渲染成形势一片大好。本文给出了投资人与创业者双方的潜台词的解读。
本文可以搭配前几天推荐的“风险投资初级字典”一起阅读:)

2016/09/03 第688期

亲爱的CXO,你的公司何时会发生类似 Delta 的事故

前不久美国前四大航空公司中的两家,Delta 和西南航空都发生单点故障,电脑系统出问题导致全球订票系统、航班调度歇菜了。本文算是内容营销的范文,教育读者们他们公司能解决的问题。

做 app 消息推送的最佳实践

Slack 里负责搜索与人工智能的领导 Noah Weiss 的经验分享。好的消息推送三要素:timely、personal、actionable。消息推送对用户留存率与活跃度至关重要。用户愿意打开消息推送,是对你的app的信任。
湾区日报的 iOS app 现在有 5725 个人打开消息推送,我挺满足的了;每天在最新一期发布后会推送一次,每天最多推送一次。有几千个素不相识的人愿意打开消息推送,而且有1337个素不相识的人愿意内购请我喝咖啡,谢谢了:)

让你的 side projects 能赚钱的小窍门

以一个 SaaS 项目为例,给出了A/B测试、给免费用户发邮件、定价、提供附加价值等方面的建议,个人 side project 也能赚点钱补贴家用:)

创业公司在网上融资的途径

主要介绍了 AngelList, FundersClub, Wefunder 以及其他像“众筹”一样的融资网站。
以前要投资创业公司,你得是 accredited 的投资人(除自住房外,其他资产$100万以上;或连续两年的年薪至少$20万以上);几个月前,随着 Title III of the JOBS Act 的通过,非 accredited 的人也能投资创业公司了(有资金限额就是了),从 AngelList 分离出去的网站 Republic 就是这样一个让普通人投资创业公司的平台。

无限假期与让员工有负罪感的管理

10几年前实行无限假期政策的公司会给人感觉很新潮、很开明,竟然这么信任员工,让员工随便休假;而如今实行无限假期的公司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实际实行起来,员工都不敢请假。
如果真的为了员工好,鼓励员工劳逸结合、多休假,那就实行“最少休假天数”的政策,以前有推荐过 travis-ci 的“最少带薪假期”的文章。常在 github 上逛的同学们应该对 travis-ci 都不陌生吧

2016/09/04 第689期

Google Analytics 的起源故事

本文是一家叫 Urchin 的软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写的长篇创业回忆录。这家公司96年成立,一开始帮别人做网站,后来意外做了访问量统计,一度没钱裁员;05年卖给Google,最后变成了Google Analytics。
Google 比较有名的、成功的产品多是买来的,比如之前推荐过文章:Google Maps、Google Earth、YouTube、Google Docs等。文章最后列出了当时公司被收购时的部分员工的名字与去向(还有不少人至今仍留在 Google 工作),他也列出了创业时学到的经验教训。

重写 Uber 的司机申请系统

最早的司机申请系统是一个网站,用Flask做。后来业务需求复杂(各国家地区法规不同、司机申请流程不同),维护状态机不容易,又需要做app。用Tornado重写后,网站与app都用同一套api。

我买下一家公司,每月能赚$3万

以前分享过一些从卖家的角度讲卖网站、卖app的经历的,这篇文章是从买家的角度讲的。买了一个 Shopify 的插件后,自己做了些非技术方面的改进(如营销),提高了收入。
其实不用什么东西都自己动手从头做,如果自己看到不错的app、不错的网站,在买得起的情况下,掏钱买过来自己继续改进,也是一条路。

Apple 的线上服务之谜

Apple 要将重心转向线上服务了?不,推线上服务(Apple Pay、Music、iCloud等)仍然只是为了更好地卖硬件。

如何在离职的时候删掉自己的所有数据

在离开公司前、在归还工作电脑、工作手机等设备前,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先备份将来可能还有用的数据(如工作邮箱中的某些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然后删掉所有自己的数据。
Quora上有个回答: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曾是 Facebook 前15号员工;他请假了一段时间,在回到公司后立刻辞职;YouTube可能在他仍在Facebook工作时已经悄悄上线了。当Facebook要他归还Facebook的工作电脑时,他犹豫了一下,后来公司发现他自己已经将电脑格式化了:)

2016/09/05 第690期

Okta 的创业故事

在湾区工作的人,只要你不是在大公司工作,应该都知道 Okta:用一个账号登录数十种SaaS账号,真的是解决了问题,不然每天上班得手动输入一堆用户名密码。Okta现在有800多个员工,估值$12亿。
俩创始人以前都曾在SaaS鼻祖Salesforce打怪练级了几年,顺理成章在09年创立了Okta。

不死的创业公司

coach.me 的创始人CEO写的文章,回忆创业4年以来的心得体会,写得很实在。他们以前的 app 是叫 lift.do,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是打卡、养成习惯的 app;后来打车软件 lyft 出名了,他们被迫改名为 coach.me。
这是他的第二家创业公司了。他以前是 Odeo 的 VP Engineering;Odeo 后来做了个名字叫 Twitter 的 side project,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风投公司做分析师的初体验

作者以前是做PM的,后来到Union Square Ventures做分析师。本文介绍了这种风投里的分析师到底是做啥的,以及如何抢先发掘还不出名的、潜在的牛逼公司:亲自试用小公司的api、泡论坛。

如何得到一份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

就像打球(各种球类运动)一样,你不是跑向球当前所在的位置,你得跑向球即将飞向的位置。帮公司在网上买广告的中介、电子竞技、直播玩游戏的网红等,这些都是正经工作。
国内一些地方年龄比较大的人会觉得除了公务员外的其他工作都不是正经工作:)

致讨厌写测试代码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给代码写测试是有好处的,某种程度上是对代码质量的一种保证。但很少人真心愿意花时间写测试,因为这毕竟不是开发新功能,不是很光彩,PM、领导们与用户都不理解、不支持。怎么办?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