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文章第35辑

2015/09/18 第341期

诠释网络效应

这篇文章是 Union Square Ventures 解释了投资理念。他们主要投资具有(潜在)网络效应的公司。虽然是解释投资理念,但也可以当做解释网络效应的文章来读。
他们投资理念总结起来(140字符以内,能发twitter的那种,简洁明了):"Large networks of engaged users, differentiated through user experience, and defensible through network effects."

为何我对自己的 side project 失去了热情

JS Bin 是一个 side project,从2008年的2个PHP文件+MySQL,运营到现在用Node.js+MySQL。这是JS Bin的开发者写的一系列文章,总结做JS Bin这几年遇到的困难、也进行了反思。
Web开发人员、web爱好者们对于JS Bin都不陌生。JS Bin的作者长期以来与各种DDoS、各种Spam抗争;他一度全职来做这个project,试图收费,但却要与盗刷信用卡的人斗争;而且也赚不了什么钱。
做 side project 不容易,会有来自用户的误解;用户不明白为啥你要收费、为啥你要放广告、为啥你不能一夜之间做出这个那个功能、为啥你的网站会挂掉、为啥你的app不支持windows phone、为啥你的劳动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为啥你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用户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能做好几年的 side project,真的很不容易。

实战中的用户增长策略

前Facebook负责海外市场marketing的主管总结的用户增长实战经验。跟以前分享过的文章一样,都强调了用户增长的前提是要先有健康的用户留存率,不然争取一个新用户走掉两个老用户,负增长了都。
“User acquisition doesn’t really make sense unless you already have healthy retention.”

There is an API for that

startup 最宝贵的是时间。使用现成的 SaaS 或各种 api,省钱又省时间。但如果有数据安全、服务稳定性的顾虑,最好还是自己造轮子。
公司使用越来越多的SaaS或外部的api,你不能让所有员工都去记住几十个外部服务的用户名密码吧?于是就有了一个账号登陆全部服务的需求,于是,湾区的公司很多都用一个叫 okta 的服务。okta 估值也有 $12 亿了。

Tell Me Your Story, Not Your Status

一个人的状态是一个静态的清单,工作单位、教育背景,冷冰冰,没人性;一个人的故事是动态的、发展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有盼头的。
我也不喜欢各种假大空的人物介绍,“某某名公司某某头衔”之类的介绍常会让人觉得有种“你所在的组织很牛,你就也很牛”的逻辑。时代不同了,自己牛,才是真的牛。
"A status is a static snapshot of a handful of labels attached to a person based on some institutions or external standards. It conveys nothing really unique that gets to the core of the person, or the animating force behind their actions and ideas. There is no passion in it. No sense of direction and creativity."

2015/09/19 第342期

Is there room for any more Notifications

以前所有的消息通知都是在邮箱里;后来有了一堆的app,推送各自的通知;再后来手机操作系统让用户可以直接在Notification上操作(不用打开app),于是所有通知看似又被整合到一块儿了。下一步呢?
“There’s only two ways I know of to make money: bundling and unbundling.” — Jim Barksdale of Netscape, 20 years ago.
有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意思。

Popping the Publishing Bubble

由广告拦截软件引发的思考:线上媒体不应该只专注于内容、而不考虑盈利模式(单纯依赖广告);应该在一开始就盈利模式与内容并重。
作者给予BuzzFeed很高的评价。BuzzFeed的编辑团队跟广告团队做的事情一模一样,都是在产生有趣、容易被分享的内容 — BuzzFeed上的广告跟正常的文章长得一模一样,所谓的 native ads。

撤下自己做的 iOS 广告拦截 App

Marco Arment的广告拦截App在App Store上呆了2天,在他写此文的时候,是App Store美国区付费排名第一的。人们对广告拦截的需求实在太大了。但他凭着良心撤下了这个app。
一边是为世界贡献内容(花时间、精力)、但却要依赖广告生存的网站(少数人),一边是网站访问者(多数人),作为广告拦截 app 的作者,你会怎么选择?
文章最后还挺正能量的:撤下了自己(高收入)的广告拦截app后,为了提升自己的士气,他为自己现在主要经营的Podcast app写了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代码 — 这比没技术含量(但有商业价值)的广告拦截app更能带给他快乐。
他还有其他什么作品呢?他是 Instapaper 的作者;他还是 Tumblr 的第一号员工。纯技术人员,我很欣赏。

What we break when we fix for Ad Blocking

随着前两天 iOS 9 的正式推出,人们又开始讨论广告拦截的话题了。广告拦截让用户受益(访问速度、隐私)的同时,也伤害了一些人(小网站、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广告)。
文中提到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有的用户怕一般的靠广告支撑的网站跟踪自己的隐私,转而投向Facebook之类的社交平台看新闻、看文章;不料,这些社交平台比其他小网站知道更多的用户信息,用户在这些社交平台上牺牲了更多的隐私。

硅谷经济形势风向标:Caltrain的乘客人数

连接南湾(传统意义上的硅谷、上一轮泡沫的中心)与旧金山(这一轮泡沫的中心)的通勤列车Caltrain的乘客人数的走势,与纳斯达克指数的走势相吻合。2013年,Caltrain乘客的平均年收入$11.7万。
其他风向标还包括101公路两侧的广告牌数量、房价水平等,欢迎补充:)

2015/09/20 第343期

Apple,Google,与 Microsoft 都在解决相同的问题

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都在做Siri同款、都在做大平板电脑、都在做手机、都在做smart home、都在做智能车载系统。上市公司有历史包袱和华尔街的压力,很难 think different,都得 play safe。
"True innovation requires the undertaking of significant risk, and the bigger a company becomes the more conservative it inevitably has to be."

共享经济之死

(感谢@注册不了子珂 推荐的这篇文章)
一夜之间,Uber for X 遍地都是;但倒闭的也不少。人们普遍看好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对,看好的只是这个概念。
文中举的例子,出租一辈子就用一次的电钻;这种不是特别贵的东西,我宁可自己在Amazon点一下鼠标买也不去租别人的 — 你还要去拿、用完了还得去还别人,花的这时间,不值得。

The Internet of Way Too Many Things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这篇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取得好,正好用来吐槽 Internet of Things 的。大家都知道物联网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都只是将来时。
Experts estimate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ll consist of almost 50 billion objects by 2020. It’s coming whether we want it to or not, so let’s focus on making “smart” a whole lot smarter.

Apple Watch 秘史

这是今年4月份来自 Wired 的长篇报道。为什么要有 Apple Watch?为了让人们不用或少用 iPhone;不用每次消息来了都掏手机;消息通知过多,有用的消息太少,大部分消息可以在手表上瞄一眼,然后直接忽视掉。Apple 用 Watch 来修复他们自己制造的过多消息通知的问题。
为什么要卖万元金表?如果Apple卖得了万元金表,那它也能卖更贵的东西。比如呢?比如汽车。。。
Apple的保密措施在行业里算是很不错的,员工也都比较遵守公司规定。有一次朋友聚会,碰到一个Apple的员工。总要聊两句嘛。“你在 Apple 做啥的?” “我不能告诉你。” “呃。。。你不用告诉我你做什么产品。你是工程师、设计师、还是business方面的?” “我不能告诉你。” “呃。。。”
即使是Apple的合同工,他们也守口如瓶。最近出来的 iPad Pro 的宣传视频是一个朋友的女朋友剪辑的。他女朋友是Apple的合同工。他女朋友直到 Apple 宣布 iPad Pro 前一周才告诉他这件事。。。

LinkedIn 的移动策略一团糟

LinkedIn 采取所谓的 “app 星群”的策略,一个主 app 加上一堆功能单一的小 app。但这些 app 的下载量小得可怜。
LinkedIn是 web 2.0 时代的成功产品,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不佳。最不可思议的是,用移动设备访问 LinkedIn 的用户比例逐渐增加,但LinkedIn来自移动设备的盈利却不断减少。

2015/09/21 第344期

纽约时报是如何运作的

很大开眼界。文章罗列了一天24小时里不同时段,纽约时报工作人员比较有代表性的职能 — 凌晨印刷,清晨国际部编辑,白天采访、电子版、程序员、设计师,晚上体育记者,深夜定下隔天的头版头条。

独角兽泡沫

Uber是下一个Apple、还是下一个Groupon?更像后者:进入市场的门槛低(竞争超级激烈、想想百团大战);用户转移到同类其他产品的门槛也很低,下载一个app就行。
还记得2011年那阵子,连续问过几个人:现在最红的startup是什么?都回答:是Groupon — 当然,现在谁也不承认自己说过这种话了。
Apple为啥赚钱?进入跟apple同样的市场,你也做个 iPhone 试试看?用户转移到同类其他产品?iPhone用户你愿意在下一分钟开始用三星、诺基亚?

Pixels don’t care

现实社会中的职场,还是存在各种歧视,身高长相种族学历。互联网的世界里,这种歧视也是有,但应该会少一点。如果是freelancer的话,只看你的作品(只看像素)。

(小)内容网站替代广告的盈利模式

文章探讨了几种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微支付(文章都已看完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动力付钱的)、订阅(内容必须要一贯的高质量,比如纽约客)、众筹(只有死忠粉丝才肯掏钱)

寻找完美的URL

这种URL样式看起来不错:http://%E5%9F%9F%E5%90%8D/uuid/slug%EF%BC%8C%E5%85%B6%E4%B8%ADslug%E5%8F%AF%E4%BB%A5%E9%9A%8F%E4%BE%BF%E6%94%B9%EF%BC%8C%E5%81%9AA/B testing,只要uuid是固定不变的,这些url都能重定向(301)到相同页面。

2015/09/22 第345期

命令行界面的回归

随着聊天 app 的流行,给各种 bot 下命令越来越普遍,有点像在使用命令行。脑力劳动者应该是不介意使用命令行的,敲键盘比操作鼠标来得快。或许这是转向AI与语音识别的过渡期?

网络效应里用户质量很重要

Not every user is created equal :) 网络的价值不光体现在用户绝对数量上,要考虑去争取有价值的用户。文中讨论了网络社区、社交网络与聊天app三种类别的网络。

Expertise in scaling up is the visible secret of Silicon Valley

Reid Hoffman讨论为啥旧金山湾区700万人口能造就150家价值(或估值)$10亿以上的科技公司。公司在每个阶段的默认状态应该是改变、而不是稳定。
"Change, not stability, is the default state at every stage and in every facet of the company. Continually reinventing yourself, your product and your organisation won’t be easy, but it will allow you to use rapid scaling as a strategic weapon to attain and retain market leadership. This is the visible secret of Silicon Valley."

Digg毁在风投之手

Digg 也是属于拿到一手好牌,但玩砸了。风投急于盈利、对产品指手画脚、大规模网站重构以后网站非常不稳定 — 那年代Digg的竞争对手(Reddit)只要做一件事就能赢:保证自家网站不挂掉。

Unit Economics

“虽然我们在每个用户身上都亏一点点钱,但我们有很多用户。” — 所有用户加起来,你还是亏钱啊。How about this:“虽然我们在每个用户身上赚的钱不多,但我们用户很多。”
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不明白。
Quora 上有对 Unit Economics 这个词的解释:Unit economics are the direct revenue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business model expressed on a per unit basis.

2015/09/23 第346期

在Google工作十年的感悟

Database学术界大名鼎鼎的、前UW教授Alon Halevy写的文章,发表在SIGMOD的博客上。谈了如何在公司里选择project、学术界与工业界区别、work/life balance等。
如何做到 work/life balance:关键不在于减少工作量,而是要在工作之外找到兴趣爱好、能把你从工作中拉出来 — 比如他与他老婆(是华人)写了一本关于咖啡的书。。。

快速迭代的艺术

Feedly的联合创始人写的文章,里面罗列了他们设计产品的过程,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 还列出了每个工具的价格。这些工具应该都是现在(美国)创业公司的标配了。
他们主要用Sketch、InVision、Zeplin、UserTesting。在工具方面,好的工具真的能省很多时间,省下的时间乘以时薪,绝对比花在工具上的钱要多得多;所以该花钱买工具的,还是要舍得花。都估值$10亿了,还用盗版的,太丢人了,连自己员工都会看不起公司的:)

不管是对商家、还是对自己,Groupon都是一个糟糕的生意

2013年的文章了,应景今天Groupon宣布裁员1100人的新闻。这种商业模式对参与折扣的商家、对Groupon自己都亏钱,但用户却能捡到便宜,属于损己利人、活雷锋型的:)
这篇文章也印证了昨天分享的【Unit Economics】:你每一单生意都亏钱,有再多用户,加一块儿还是亏。

公司迟迟不上市,员工的期权如何变成现金

来自 SharesPost 的营销文章,但回答了标题的这个问题:允许员工到二级市场上去卖。2000年时,公司从创建到上市平均花6年;现在是平均11年 — 25岁加入初创公司,告诉你要等到36岁才能套现,这也能激励员工?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上市前Facebook的股票在二级市场能卖$40左右。还有个身边真实的案例:有个朋友联合他以前的几个同事,一起组团把(他们还未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卖给一个投资人。

Buffer 在8月份的成绩单

硅谷多数(正常的)创业公司这些数字对内部员工都是开放的,新注册多少用户、赚了多少钱、银行里还有多少钱。但对外公开这些数字的却不是很多。Buffer能完全公开自己(几乎)所有的数字,相当的自信。
截止到8月份,Buffer银行里还有$270多万、月收入$62万、日活跃用户数$5万、共有42个员工分布在全球33个城市。8月份收到1500份简历。34%的用户来信能在1小时内得到回复。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数字可能不是那么夺人眼球,但对小的创业公司、尤其是首次创业的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更多关于 Buffer 极度公开透明的公司文化的,请看这里:【Buffer极度透明、公开的文化】

2015/09/24 第347期

How Uber Scales Their Real-time Market Platform

Uber 的 Chief Systems Architect 给的 talk,也算能一窥 Uber 在技术层面如何运作的。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Uber 的技术用得很杂啊 。。。

Chris Poole如何靠一己之力运营4chan的

这是2012年的文章了,但很好地描述了最近刚刚转手卖掉的匿名贴图社区 4chan(全球访问量排名700名左右)。他15岁的时候(2003年)一个人创建、并运营这个网站直到最近,很不容易。
4chan不是他的创业项目、也一直不怎么赚钱,只是他的兴趣爱好而已。他之前有自己的创业项目(拉过风投的),只不过失败了。最近,他把4chan也卖掉了。看得出来,很心力交瘁。

斯坦福的哲学百科网站是如何运作的

SEP(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也是一个神奇的网站。1995年开始运营,比维基百科早6年。
文章从权威性、全面性、时效性三方面衡量各种百科全书、百科网站(包括维基百科),并认为SEP是三方面都做得很好的。文章描述了SEP是如何运作的。有一点挺不错的:读维基百科上的条目,往往都要在不同页面跳来跳去(另外一个页面解释某个术语);而SEP的文章力争做到 self-contained,不用为了弄明白某个术语跳转到其他页面。

Mark Zuckerberg本科时的助教执掌Facebook的移动广告

这篇 Wired 的文章对Facebook的广告事业有不错的概述。“新iPhone上可以拦截网页的广告了,但拦截不到Facebook的原生广告!广告不是内容之外的独立的东西,而是信息的一部分。”
Facebook另一早期员工Jeff Hammerbacher说:“哎,我们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整天都在琢磨怎么让别人去点击广告。太糟糕了。”

我最喜欢的面试题

这个面试题是:“设计你理想的工作,星期一可以开始上班的那种现实中的工作;描述在这份理想的工作里,你一天都做些什么;假设公司、头衔、工资都很不错”。
当候选人描述完这份工作后,面试官再讲他们这个职位跟候选人描述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互相探讨是不是合适。跟相亲一样,互相表达完自己的期望,挑明了讲是否合适。

2015/09/25 第348期

假的网站访问量腐蚀着互联网

花 $1 在电视上做广告、能赚 $6,而花 $1 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只能赚 $2。为啥?因为只有 20% 的互联网广告是被真人看到的,其他都是虚假访问量。
大部分网站盈利靠广告、网站自己去谈广告商、广告商关注网站访问量、网站向第三方购买虚假访问量、网站谈下广告商开始盈利。买卖虚假网站访问量不是什么秘密,正规的知名网站也买,比如 Bloomberg.com 曾花钱买了 1% 到 2% 的访问量,但这些访问量质量太差了,就不继续买了。

Pebble要做智能手表界的Swatch

Pebble现在整个公司有 160 人,办公室在 Palo Alto;不久就要搬到 Redwood City 了。创始人、CEO Eric Migicovsky 今年29岁,滑铁卢大学毕业。Pebble 拉不到风投、靠众筹,也算不错的思路。
就像传统手表领域,Swatch 不是最贵的、不是最奢侈的品牌,但也能活的不错。关键在市场定位上。与 11.5 万人、几乎无限的现金流的巨无霸 Apple 抗衡,160 人的 Pebble 对自己的智能手表有准确的定位,把高端市场让给Apple。

Starbucks Android Material Design

最终,所有的公司都会成为科技公司,包括卖咖啡的公司:)文章讲了 Starbucks 在他们的 Android App 上采用 material design 的各种考量。

Google Contributor

不想看广告、但又不想看到喜欢的网站倒闭?你每个月交几块钱给 Google,同时设定几个你想支持的网站;然后你这个特定的人访问这些网站的时候,就能有一定概率看不到广告;同时这些网站也能赚钱。前提是,这些网站通过Google来放广告(比如AdSense)。这就是 Google Contributor。
Google这个 idea 挺不错的。

2015/09/26 第349期

How Chromium Works

文章讲了(几年前)Google做Chrome浏览器的那个团队是如何运作的。浏览器应该也算是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软件之一了。
代码都commit到同一个branch、没完成的功能隐藏在runtime switches后面、大量自动测试、无止境地代码重构、尽量使用最新的 dependency 的代码(比如webkit)。
传说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firefox的 linking(链接)需要18个钟头(注意,是linking,不是编译);Chrome 的 linker 是 Google 自己写的 gold (巨快无比),而不是 GNU linker (ld)。

如果开公司,不要用Ruby on Rails

Scribd的创始人写的。Scribd是全球使用Rails的网站里访问量第三大的。文章不推荐使用Rails,因为Ruby太慢了,而且Rails几年来都没啥长进。不过文章最后也没明确给出推荐的语言/框架。
他是Mark Zuckerberg的同系师弟,在Mark退学一年后,他也退学创业了。Scribd是Y Combinator的第一批公司之一。

Goodbye, Native Mobile Apps

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在进军 native app 的时候,而在线杂志、长文发布平台 Atavist 打算(暂时)终止他们的 iOS / Android app,全力专注于网站。
5年前他们开始做的时候,HTML5还不成熟,于是他们就做 native app。然而,现在HTML5技术成熟了,各大媒体网站都能很快用HTML5作出精美的、交互性很强的长文页面。Atavist网站读者群体常常50倍、100倍于来自app的读者数量。小公司、人手不足,有选择地放弃、有选择地专注,我觉得很明智。
Atavist早期投资者有 Eric Schmidt、Marc Andreessen、Sean Parker 与 Peter Thiel,都是硅谷赫赫有名的人物。

给要搬到旧金山科技公司工作的人的公开信

旧金山只有两种人,在科技公司工作的与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到旧金山的科技公司工作,就与城市里其他本地市民进入了阶级斗争。
文章呼吁要来旧金山工作的人(尤其是科技公司),应该多参加社区活动、多跟人交流、多坐公共交通少坐Uber。总之,不要太宅、多融入这个城市。在科技公司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高房价也不是你的错。

Why Continuous Deployment Just Keeps On Giving

来自Intercom的经验分享,介绍他们如何做 continuous deployment,他们一天能部署将近100次代码,部署一次耗时不到10分钟。
在他们团队才只有6个人的时候,就开始做自动化的 continuous deployment,这个投资对以后开发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有效避免了在 production 环境下直接改代码的坏习惯 — 部署代码都已经那么快了,根本没必要冒险登陆一堆 production 的机器改代码。
一个团队工程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在部署代码上。我碰到其他公司的人,都喜欢问你们怎么部署代码的,非常大开眼界。你很难相信,很多(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仍然是人肉ssh到十几、二十台机器上git pull、手动重启服务器,部署一次代码几个小时,每次部署代码都很戏剧性 — 这么原始,活该加班:)

2015/09/27 第350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很多创业公司早期融资后,以为这就是创业的终点了。开始考虑 work/life balance了:开始朝九晚五、买豪宅、换名车、晒各种开party、公司出游的照片。
"You have far more to do and far more to prove after you raise money, than you do before."
"… if you think you can work less after you raise money than you did before — I’m here to tell you your startup is already dead …"

移动网站的访问人数两倍于 app

手机用户 80% ~ 90% 的时间都花在 app 里,但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 app。手机用户通常会用浏览器访问很多(新的、陌生的)网站,但停留时间都不长。
美国前50大的手机 app 里,只有12个 app 的用户量是比他们对应的网站多的,比如 Youtube 的 app 用户数比 youtube.com 来得多。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 Google 的股票还能再接着涨 。。。怎么用浏览器浏览大量(新的、陌生的)网站?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用得多了,就能点到比较多的搜索引擎广告,搜索引擎公司就赚钱。

Facebook杀手比较可能是电子邮件,而不是 Ello

这是一篇Wired写的关于 TinyLetter 的软文,但有一些点还不错。“It’s both personal and massive”. 
"Email, the original social media, is about as decentralized as it gets."

Stupid apps 与改变世界

只有两种方法来做能改变世界的公司:1. 做那种一开始只有极少数人喜欢、而其他大部分人觉得很傻的东西(比如校园里的学生个人资料页,又名facebook;支持视频播放的婚恋交友网站,又名youtube)。2. 一开始就做电动车或者火箭公司(Elon Musk)。除此之外,其他公司都是中规中矩、甚至是平庸的。
如何看待媒体或网上有些人整天唧唧歪歪批评你做的东西很傻:"The internet commenters and journalists that say you’re 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 doesn’t matter are probably not building anything at all themselves."

古巴的离线版的“互联网”

古巴只有5%的人可以上网,网速奇慢无比。智慧的古巴人民走私数据:用户每周交 $1 ~ $3 订阅,就得到一个 U盘,里面就是精彩的“互联网”:从电影、音乐、杂志到离线版的(刊登广告的)静态网页。
相当于离线版的 Netflix、Spotify、Craigslist。(可能是)靠人从美国迈阿密肉身走私内容(高清电影等)到古巴境内,然后有组织地编辑、挑选内容放到U盘里,最后分发到当地手机店、或者寄到订阅用户家里。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