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6 第611期
Netflix 在它创造的世界里能生存下去吗
来自纽约时报的长文,信息量很大:Netflix 的国际化之路、买下纸牌屋的过程、与电视网络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关系、Netflix 著名的公司文化等。
“Once people start watching shows that don’t have commercials, they never want to go back. Waiting week after week for the next episode of a favorite show … is not a good experience for consumers anymore.”
配置一台服务器的前5分钟
本文给出了保障 Linux 服务器系统安全的最佳实践。给你一台新的服务器,前5分钟先按照本文的所有步骤走一遍(都可以用 Puppet 或 Chef 之类的自动化起来的),先做好基本的安全措施,再去做其他事情。
专报假新闻的媒体 The Onion 的创始人的采访
2007年的采访,即使是采访,里面的语言也是诙谐幽默、真假难辨啊。The Onion 是如何写文章的?严肃的传统媒体一般是先写正文、再拟标题;The Onion 则是先选标题、再写正文。
Go Badgers :)
Why Most Startups Suck At PR
很多创业公司蹦跶了半天,都没有主流媒体愿意报道他们,很是苦恼;别说有人愿意用你做的产品了,连让别人听到你产品的名字都很困难。问题是,站在读者、用户的角度来看,有多少人是从主流媒体了解到新网站、新app的?
LinkedIn 创业初期的15个小故事
作者于 2003 年到 2005 年在 LinkedIn 做工程师。2007或08年时,早期员工有机会将股票卖回给 LinkedIn;幸亏作者当时没卖,持有到了2011年上市后才卖掉,多赚了100倍。
以前 LinkedIn 为了省钱,每年搬家一次;甚至有次搬到了 East Palo Alto(在湾区的人一听到 East Palo Alto 都能会心一笑),附近比较像样的餐厅只有一家,还是在Palo Alto Airport,所以那段时间他们几乎天天步行去机场吃午饭 — 并非所有公司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提供免费午餐的哦。
早年 LinkedIn 整个关系网络的数据必须全部加载到内存中才能用,随着用户的增长,他们得不断升级内存;每升级一次内存,都能获得几个月的喘息机会:)LinkedIn 的用户增长在当前浮躁的创业氛围下来看,算很“缓慢”的了,大家都沉浸在数据造假上线第一天几百万用户的幻觉里。
最早 LinkedIn 的个人资料页是有显示具体的好友数的;有一些用户在攀比谁的好友多;拥有上万好友的用户页面加载巨慢,给服务器带来巨大压力;于是 LinkedIn 产品就做了修改,凡是500个好友以上的,都只显示 500+,这样就减少了用户们的攀比心态,缓解了服务器的压力。
2016/06/17 第612期
LinkedIn 卖给微软的原因
LinkedIn 管理层眼看股价无力回天,由于大量依靠股票作为员工的报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招不到人又留不住员工;那提高股价最快的办法是?我们已经见识到了。
但与很多公司(如 Facebook 与微软)不同,LinkedIn 并不把给员工的股票当做财报里的『开销』,一旦算进去,账面上就不好看了。
"It is not hard to believe that LinkedIn, barring this deal with Microsoft, would have soon been using the more realistic version of its earnings — and, in so doing, reporting more losses."
ESPN 的数字化之路
ESPN 几乎就是体育电视的同义词。创建于 1979 年的 EPSN 如今竟然开发了 50 多个 app。他们自己定位成是一家内容公司,有不同平台的内容分发渠道。
"We are now literally a content company with multiple forms of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We don’t care where the content goes."
Buffer 裁掉 10 个员工,占员工总数 11%
Buffer 这家公司一向以公开透明著称,包括公开所有员工的工资、公开公司的盈利数字等。可以把他们公司当做互联网创业的案例学习、研究:)本文中,CEO讲述了为啥裁员以及裁员以外的省钱的办法。
俩创始人主动降薪 40%、俩创始人借钱给公司($20万)、员工的工作周年涨薪幅度减小、缩减员工福利、取消公司所有员工到柏林的 team retreat(单单这一项就省了$40万)等。Buffer 前几天才在庆祝创业 5 年半呢!
一个神秘的视频博客的故事
2006 年,上线一年多的分享视频的小网站 YouTube 上出现了一个 16 岁的女孩,她录制视频、讲述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朋友互动等,也就是视频博客。这一系列视频爆红。细心的网友们通过人肉搜索技术证实了这是一个骗局:这一系列视频是有专业团队运作的,视频中的人是演员。
雅虎是如何毁了 Tumblr 的
当年 Tumblr 创始人 CEO 向员工们宣布雅虎已收购 Tumblr 时,年轻的员工们很困惑:"雅虎是做什么的?以前没听过啊。" 如今的 Tumblr 会有新的买家吗?
收购后的这几年,大量 Tumblr 员工离职,与雅虎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政治斗争,不切实际的盈利目标,Tumblr 在年轻用户心里已经不再那么酷了(相比于 Snapchat)。
Tumblr 卖给雅虎的时候,银行里还有 $1600 万。Tumblr 卖了 $11 亿,员工们赚到退休的钱了吗?前 Tumblr 的 media director 说:"拿到手的钱在纽约是买不了一套房的。"
2016/06/18 第613期
Kik 如何预测聊天机器人的崛起
启发了张小龙去做微信的Kik总部在加拿大Waterloo,本文作者来到Kik的总部,然后写了这个长篇报道。Kik的bot所支持的对话界面,重点是在界面而不是对话;与Kik的bot互动不在于打字,而是用菜单选项操作bot。
Serverless Architectures
对当前的 Serverless 架构有不错的讨论,尤其是针对诸如 AWS Lambda 这种 Function As A Service(FAAS)的应用与可能的缺陷的讨论。
关闭我们的创业公司
这是给餐厅的菜提供专业摄影的创业公司 Dishero 的故事。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针对餐厅的创业真的很难,常常是死胡同"。创业路上常常会有很鸡肋的感受:不是彻底失败也不是巨大成功的时候,会很难决定到底是否继续做下去
The Elements of Stickers
来自 a16z 的长文,分析聊天 app 里的贴纸以及围绕着贴纸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与盈利模式。理所当然地拿了微信与Line为例进行分析。对用户来说,贴纸是表达感情色彩的利器,也是比较礼貌地结束一段对话的方式;而对品牌来说,贴纸是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有趣且易于传播。
每次都是聊到没话说了,就发一个搞怪的表情,然后对方也心领神会地知道,谈话结束。
Line 用了4个月发展了200万个用户;然后退出贴纸功能后,2天就增长了100万个新用户。Line 广卖贴纸,一年就能赚 $2.7 亿。
为什么微软变得这么喜欢开源
微软的盈利里占比例最大的部分是服务器产品与Azure(20%),而且Azure的业务增长飞快。如果不支持开源不用 Linux 的话,怎么吸引开发者们迁移到 Azure?
2016/06/19 第614期
如何给变量取个简短且无歧义的名字
作者在 Google 里设计 Dart 语言,给了4点建议,教你如何在命名变量方面『少废话』。文中给了好变量名、坏变量名的对比,写得很不错。
Pixel Density, Demystified
科普文章,解释了 app 开发里用到的不同大小的图片(1x、2x、3x)是怎么回事,以及 pixel-density-independent 的单位:iOS 上的 Points 与 Android 上的 DIPs。
LinkedIn 是如何失败的
成也 growth hacking,败也 growth hacking。是 LinkedIn 将许多暗黑模式发扬光大的,比如让用户不小心上传了整个通信录、给所有好友群发邀请邮件。
LinkedIn 在使用电子邮件骚扰用户这个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堪称一门绝技。『为了不再收到 LinkedIn 发来的邮件,我 unsubscribe 了 LinkedIn 的邮件、删除了我的邮箱账号、卖了房子、遁隐深林,不料,在河里找到一个瓶子,里面有一个纸条,写着:来自 LinkedIn。』
The Future of Self
什么是“你”?把你的记忆与思考方式上传到 cloud、再下载到火星上的某个机器人上,那个机器人与你具有一样的品味,能做出同样的决策,那么火星上的机器人是“你”吗?地球上的“你”死了,但火星上的“你”还在,那么“你”到底死了吗?
Ev Williams 是互联网上的 Forrest Gump
采访了 Blogger、Twitter、Medium 的联合创始人 Ev Williams,长文,信息量很大。从 Nebraska 的城乡结合部小伙子到硅谷亿万富豪。到硅谷第一份工作是在 O’Reilly 工作。
最初想让互联网更开放、让更多人能发声,但现在的 Medium 却在变成封闭的写作阅读平台。他想把 Medium 弄成是内容界的 Whole Foods,高质量内容服务于高素质读者。当年他把 Blogger 卖给 Google 时,Blogger 只有 100 万注册用户;Twitter 是 2006 年3月公测、7月正式上线、到了当年12月,注册用户有6万人 — 跟很多人想的『上线第一天用户百万』还是有点距离的。
这几年,我在旧金山的街上、超市、电梯里多次遇到 Ev Williams 本人;我常常在想,他那么有钱、很多人都认得他、也很容易遇到他,他怎么会没有保镖呢?
2016/06/20 第615期
战胜拖延症的简单心理暗示
眼前有一个任务,之所以懒得去完成是因为“完成”任务让你有心理负担,似乎“完成”遥遥无期。那就不要专注于“完成”,相反,专注于“开始”。“开始”就在眼前,迈出一小步的心理负担不会太大。
SQLite 对我们来说很够用了,不需要其他花俏的数据库
选择用什么数据库都得根据自己的 workload 来决定(如读的多还是写的多),最好先 benchmark 一下。很多情况下 SQLite 完全就够用了。
编程是一门艺术吗
没人能给出权威的答案,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比实质内容更重要:)可以自己思考一下。类似的问题:编程是一门科学吗?是工程吗?
Reweaving the web
互联网的初衷是开放的,但进化了一段时间后,少数几家大公司把持了很大的访问量,他们能强行插入自己的意识形态或屏蔽某些信息。于是2000左右很火的P2P的idea好像又伴随着比特币回来了。
文中讲到了一些基于所谓的 decentralised 技术的创业公司。
设计一个你自己不会去用的产品
这个话题有意思。一夜之间所有的建议都是告诉你:要做自己也会用到的东西、自己也是用户之类的。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候也得做自己不会用到的产品。不要不懂装懂,努力去学就是了。
2016/06/21 第616期
Apple Photos 背后的技术与用户的隐私
Apple 使用 differential privacy 技术收集用户数据到云端训练 model,但从这些数据中无法识别出具体的个体;这些 model 下载到手机,依靠强大的手机性能进行分析,识别,归类你的照片;理论上分析的结果只留在你的手机上。
每周的婚姻会议
为经营好家庭,夫妻二人每周用30分钟好好聊聊,类似公司里的 1 on 1。文章建议这种婚姻会议先从感谢对方开始,感谢你去给车加油了,感谢你去接小孩放学等;然后计划下周的琐事,计划两人世界的安排,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团队啊!我有个同事,以前在 Facebook 上班的时候认识了她现在的老公,类似在大公司里同事之间每年互相 performance review,他们俩每年都做感情生活的 performance review,每年有固定几个问题,互相打分。
从自己总结了13年的 bug 里学到的经验教训
学生时代很多人都有错题本,记下做错的题目然后总结经验。作者在过去13年纪录了他自己遇到的有意思的 bug,本文是他从这些 bug 中总结的编程,测试,与 debug 的经验教训。
为何每个创业公司都要有个吉祥物
来自 readme.io 的经验分享,他们的吉祥物是一只猫头鹰。拟人化的吉祥物有助于品牌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产品是无趣的面向开发者面向企业的公司。
在 Readme.io 的登录页面输入密码,他们的吉祥物会遮眼睛,你用过一次就有印象了,是很不错的营销手段。相信很多开发者都喜欢收集GitHub的章鱼猫t-shirt,贴纸,杯子等,你本人就是一个帮助 GitHub 做品牌宣传的活动广告牌,哈。
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讨论信息过载的长文。记不得从哪一年开始,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以及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刷手机。每年摄取10几个钟头的信息,但大部分都是浅薄没深度的信息,占用了时间与精力,让人沮丧且精力不容易集中。
不要说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了,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从头到尾读完一篇10分钟的文章而没有碰手机的能力了。错不在科技,而在于自己;我们都选择的能力,只是我们不愿意做这个选择而已。
2016/06/22 第617期
在软件团队里,如何决定何时该打口水仗
团队里打口水仗、起冲突不全是坏事。有时候为了提高代码质量的 bar、为了争取更好的产品设计,严格要求团队里的同事,如 code review 的时候很严格、不轻易放行。但有时候为了项目进度,也得有所牺牲。
Instagram 的 Python 代码的 Efficiency
定义 Efficiency:繁忙时段处理一个用户请求所需要的 CPU 指令的数量。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基于 Django 的线上服务,Instagram 当然是有一个 Django middleware 抽样采集 CPU 指令数等关键性能指标了。
这篇文章再加几张实验图,可以投一篇不错的系统的会议的论文了:)
The Geek Behind Google’s Map Quest
对 Google Maps 与 Earth 的现状与发展愿景的长篇报道。30% 的 Google 搜索是关于本地信息的,10% 与地图有关。Maps 与 Earth 的运营是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与体力劳动的。
为什么 Uber 不停地融资
有种错觉,Uber以及它的对手们每周都在融资,到哪个网站都能看到他们融资的新闻,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对那些想投资其竞争对手的风投们产生震慑作用。
如果不用交税,Uber在发达地区的市场是赚钱的 — hmm,这句话可以作为汉语四级考试的听力题吗?请问,到底现在该公司是赚钱还是亏钱?
在 Stack Overflow 做数据科学家的一年
作者是普林斯顿的计算生物学 PhD。读书的时候喜欢玩 GitHub 与 Stack Overflow 这俩当代编程神器。他在 Stack Overflow 上的回答被该公司里的人发现并在 Twitter 上转推并邀请他去面试。
于是,在做博士后与做 Stack Overflow 的数据科学家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加入 Stack Overflow 的时候,全公司没一个人使用 R 的。文中除了讲他平时工作都做啥外,还对比了一下学术圈与工业界,以及鼓励研究生们『不务正业』,如开源项目、回答 Stack Overflow 的问题等与学术研究无关的事情。
2016/06/23 第618期
构思产品功能时有效进行头脑风暴的框架
一群人进行头脑风暴,很容易折腾了半天乱成一团,做无用功。文中描述的这个框架可以借鉴:用便签纸按时间顺序写出尽可能多的用户活动,然后针对不同时段的用户活动头脑风暴产品的应用场景。
Netflix 将他们的 billing 系统迁移到 AWS 的经验
看得出来这是很关键的系统,跟钱有关的,而且历史悠久。原来是放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使用 Oracle 数据库。迁移到 AWS 时,用 Cassandra 与 MySQL 替换掉了 Oracle。迁移过程小心翼翼,边开飞机边换引擎:)
不同类型的投资人以及他们的投资动机
科普文章一篇。VC firm 往往要做详尽的分析,小心翼翼地投资,旨在高回报;天使投资人是有钱的个体,有懂行的,但更多是凑热闹的,除了追求高回报外,还追求以后吹牛炫耀的资本;创业加速器除了金钱回报外,也追求"加速"的功能,帮助创业公司成功;还讲到了政府,大公司,大公司的投资部门,大学基金等。
Airbnb 是如何智能地管理用户提的意见的
这是 Airbnb 的 hackathon 项目演化而来的系统,使用 Elasticsearch,Redis,Nodejs 搭建而成,监控用户反馈的意见,方便客服快速识别出热门问题,然后及时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在 production 使用 Kubernetes 一年学到的经验
他们用 HAProxy 做 load balancer,实践 blue-green deployments,而数据库没有用 Kubernetes 来管理。
2016/06/24 第619期
衡量自己工作是否高效
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只能选一个指标,你能系统地改进这个指标的数值,进而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你会选哪个指标?有点类似公司里常用的 OKR 系统。
好的指标:活跃用户数,网站访问的 95th percentile latency,oncall 的时候收到的警报的数量等。不好的指标:每天写的代码行数,修复的 bug 的数量等。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因人而异。
发现并总结 Swift 代码的 patterns
每个编程语言都有相应的最佳实践的 patterns(简洁,高效,易懂等)。用 Swift 写代码怎么才能做到 Swifty 呢?怎样才能看起来不像是 Objective-C 代码的拙劣翻译?文章给出了一些不错的 patterns 抛砖引玉,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去总结。
公司里的写作风格指南
公司里的员工们在不同场合与外界进行文字沟通,如回用户邮件,写开发文档,写公司博客等。若员工们的写作风格迥异,不一致,对公司形象影响不好:标点符号的使用,何时使用单词缩写,何时该用幽默的口吻,何时该严肃等。
MailChimp 的 Style Guide 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多伦多猛龙队依靠 IBM Watson 进行选秀
IBM Watson 帮猛龙队分析新秀们的各项指标(得分,助攻,篮板球等),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新秀们在社交网络发的帖子,判断他们的性格。IBM 自己也用类似的套路来分析哪家公司值得收购。
Best Seed Pitch Ever
Fred Wilson 回忆了08年时,Twilio 的创始人去找他们融资时候的 pitch:现场编程,靠他们简单的 api 打电话到 Fred Wilson 的手机上;电话响了,融资成功。
今天 Twilio 上市,涨了90%,他们理所当然地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场直播用 Twilio api 编程。产品是 api 的 SaaS 公司们做营销最好的手段:现场编程!短短几行代码完成常人认为很复杂的事情。
2016/06/25 第620期
正在转型为 machine learning first 的 Google
公司里的员工积极参与机器学习的技能培训;Inbox 里的 Smart Replies 的故事;说服做搜索的那帮顽固派们,将机器学习应用到搜索结果的排序里;开源 TensorFlow。
Marketing Attribution
采访了 Slack 现在的 CMO Bill Macaitis,很 high level 地谈了 Marketing attribution:如何知道哪个营销渠道效果好?
Attribution 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执行起来很复杂:用户在Facebook上看到了你的产品的广告;3天后他又在Google的搜索结果里看到了你的产品广告;1周后他在地铁站看到了你的广告;2周后他点进了Twitter上的广告并购买了你的产品。到底用户为啥购买了你的产品?哪里投放的广告效果好?
应该培养小孩的编程能力还是创造力
Apple 将在 iPad 上推出 Swift Playgrounds 教小孩编程。作者怀念了一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 Apple 经典软件 HyperCard,认为 HyperCard 提供空白画板容易激发创造力,而 Swift Playgrounds 有太多条条框框。
10年行权期是合理的
大部分创业公司员工离职90天内必须行权(买公司股份),否则逾期作废。Quora 是第一家允许员工在离职10年内可以行权的公司。此文是 Quora 的创始人 Adam D’Angelo 所写,是用来反击 a16z 的 Scott Kupor 站在风投的角度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点。
创业公司员工的期权困境
有一些颇有良心的创业公司采取了新政策:员工可以在离职10年内购买公司股票,而非大部分公司规定的90天。本文作者认为这一政策对仍在公司里工作的或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不公平;他还提出了一些激进的员工股权分配的方案。
硅谷创业公司普遍实行的"离职90天内必须行权,否者回收"的政策让很多身上没啥现金的人不敢离职。但为啥作者认为延长行权期到10年是不合理的呢?因离职的员工可以长时间不买股份,导致公司也没法回收那部分股权,如此新员工拿到的股权少,现有员工也容易面临股权稀释的问题。
你当然猜到了,本文是风投写的。他还提议多给员工股权,但行权期最好从4年延长到6至8年;还有更激进的方案:如果员工没在公司待到上市或被收购就离职了,那么员工一股也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