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文章第55辑

2016/04/05 第541期

全职个人博客 Daring Fireball 的故事

John Gruber从2002年开始Daring Fireball这个博客,2004年成为全职博主。尝试了AdSense、让忠实粉丝掏钱、按周卖广告等盈利模式。广告位从最初每周$500涨到了现在的$9750。
John Gruber之前还做了一个很多人用的东西,叫 Markdown。
如果对个人博客盈利模式感兴趣的,建议完整看完文中的 YouTube 视频。其实本文是知名Mac App Desk App的开发者写的,以个人经历证明了花将近$10,000在Daring Fireball这样的个人博客上做广告是值的,毕竟该博客的读者群基本都是果粉、普遍对独立开发者富有同情心、做广告效果特别好。

It’s Okay Not To Lead

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做程序员时想以后转管理;做了管理者后意识到其实自己当年只是不想被 micromanaged。所以程序员不用非得最后做管理,在一个好的团队有一定的自由度,也能做得很开心。

The role of logs

程序里的 log 有几种不同的level:debug、info、warn、error、fatal;作者认为只要2个半就够了:informative、operational 与 Pay Attention Now (半个)

Express.js 的故事

TJ Holowaychuk一个人缔造了Express.js这个开源项目;后来以“半个月工资”的价钱将项目的GitHub管理帐号卖给StrongLoop;但该公司不作为,3年来大部分开发都是由活雷锋Doug Wilson一人完成;后来Wilson累了,不干了。
为什么开源项目也能卖钱?TJ卖的是GitHub上的Express.js repo、发布到npm的权限,以及 expressjs.com 域名及网站。后来手握 Express.js 项目管理权限的StrongLoop顺利被IBM收购。这篇文章是为了向活雷锋 Doug Wilson 致敬,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不拿钱、义务为这么重要的开源项目做贡献 — 干那种物质上、精神上都没啥回报的活,总会有累了的一天。

采访 Priscilla Chan

70年代,她父母坐着难民船逃离战乱的越南;高中时,她跟她妈说想考SAT,她妈反问:啥是SAT;她问高中老师,加入网球队能增加她上哈佛的概率吗。采访中当然大篇幅谈了她作为CEO的The Primary School项目。

2016/04/06 第542期

Everything is possible but nothing is free

这是一篇关怀 makers(程序员、设计师等手艺人)的文章。makers肯定会遇到非makers问:你能在做A的同时顺便做一下B吗?C功能容易做吗?答案是,任何事情都能做,只要你肯给钱来买我的时间。
妄想免费使用我的时间?没门!

硅谷最省钱的创业公司

这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留在硅谷创业的人。晚上睡在车里(Palo Alto在车里睡觉是合法的),狂发邮件约硅谷名人出来“喝咖啡”(还真能约得出来),并寻找技术合伙人(真的找到了)。
到哪里洗澡刷牙?每个月$39的健身房会员!这是2012年的文章。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哥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了:)

AdMob的故事:从读MBA的side project到被Google以$7.5亿收购

作为连续创业者到沃顿商学院读MBA的那一年,9月开始写AdMob代码,12月上线,隔年5月被风投追着要投资他;Steve Jobs邀他去自己家里谈收购,最终以更高价格卖给Google。
湾区日报的 iOS app 里就是用 AdMob 做广告的。

26.6%的Spotify用户是付费用户

使用Freemium商业模式的、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里,Spotify的付费用户比例超高。相比之下,Evernote是4.1%、Dropbox是4%。本文从产品设计方面分析了为什么Spotify有这么高比例的付费用户。
Slack 的付费用户比例是 30%,但 Slack 是面向公司用户的,让公司掏钱当然比让个人掏钱容易得多。

Dark Social

运营网站的人都要跟踪并分析访问者们是如何进入自己网站的:搜索引擎、有名有姓的社交网站、其他网站等。但如果是从邮件或聊天软件里点进网页,是很难追踪得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dark social。
"According to new data on many media sites, 69% of social referrals came from dark social. 20% came from Facebook."

2016/04/07 第543期

做程序员最后悔的事

来点负能量,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程序员职业生涯。作者作为程序员35年。他妹妹及时从女码工转成管理,现在是大公司VP,对比之下,不平衡;1995年他从Apple离职并离开加州,错过了Apple的伟大复兴、也错过了互联网泡沫。
他以前看不起的1987年与他一起上电视节目的那个微软Excel的产品经理,人家后来到Apple做得顺风顺水并成为Steve Jobs好朋友、最后自己做风投。相比之下,回首一生,哎。还有一点他不爽的是,觉得程序员没决策权,任由不懂技术的人指手画脚。
我挣扎了很久才推荐这篇文章的,因为满满的负能量。但人总得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这篇文章与以前推荐的其他文章可以搭配来看,比如 It’s Okay Not To Lead。

Siri 背后的故事

采访了 Siri 之父 Adam Cheyer,从他童年自己做简陋的玩具、自学编程、加入学校编程竞赛队,到加入研究机构SRI、在90年代买不起硅谷的房子被迫投身赚钱为目的的公司、赚钱后再回到SRI,最终成立Siri公司、再被Apple收购。
与昨天介绍的 AdMob 的故事一样,都是 Steve Jobs 亲自打电话邀请他们去自己家里表达收购的意向。
我一直用不惯 Siri,倒是最近买的 Amazon Echo 越用越爽;或许是用 Siri 的时候还需要动手拿起手机,而用 Echo 直接喊就行了。

做一个app需要多长时间

专业软件外包公司Infinum以他们做的扫描识别驾照信息的iOS app为例:共需269.17小时。其中96.93小时设计、131小时写app程序、28.67小时写网站、12.57小时做测试。
当然也取决于 app 的复杂程度、开发团队的效率、时间紧迫感、对软件质量的要求等因素。LinkedIn 的 iOS app 开发了整整一年,高峰时有50个工程师参与开发,精心打造、优良品质;而湾区日报最早的 app 则是两天四夜,极其粗糙。

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关键指标

作者以自己的团队被 Y Combinator 指导的经历,讲创业公司早期只专注于一个指标(用户数、盈利等),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服务于『每星期增长 7%』这个目标,这样一年就增长 30 多倍。

写作与编程的相似之处

都需要完整的、不被打断的一大块时间,都得有一定计划,都需要经常重构(编辑),协同工作(校对、code review)。好的程序员往往写作不错,不在于语法,而在于逻辑、思路的清晰。

2016/04/08 第544期

买Tesla的车,只因它是Tesla

或者说,买的是逼格、是情怀。并非车真的有多好,而是对Tesla这个品牌的认可。不出意外地,文章里对比了Tesla与Apple,先卖贵的高端产品、再卖平价的大众产品。
还挖出了伟大的Elon Musk在2006年写的博客文章,形势发展符合这篇10年前的博文里的战略设想。博文的标题很不错:The Secret Tesla Motors Master Plan (just between you and me)
"The strategy of Tesla is to enter at the high end of the market, where customers are prepared to pay a premium, and then drive down market as fast as possible to higher unit volume and lower prices with each successive model …"

被Mac App Store推荐与在Twitter花钱做广告

这是著名Mac app Yoink的开发者的总结文章。被Mac App Store推荐到首页当然显著提高了app的销量;而自己在Twitter花钱做广告,花了$215,仅换来35个链接点击,转化率0.06%。
在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做广告,targeting其实并不是那么好,容易引起网友的反感;比如作者的Twitter账号被看到广告的网友当做是spam。还是得老老实实建立自己的粉丝群体,如果他有几万粉丝,每发一条tweet都像是赚回了$215 的广告费:)

为什么视频直播app尚未成为主流

时间窗口太小,观众总是会错过偶像们的直播时间,既然是“直播”,事后再看录播就没意思了。缺乏长尾效应,“贫富差距”太大,路人甲的视频直播压根就没人看

风险投资里的 Babe Ruth Effect

Babe Ruth 是美国职棒传奇球星,全垒打之王,秘诀是:hit big or miss big。最赚钱的风投看走眼的投资比普通风投要多,但他们之所以最赚钱,是因为压到少数宝,赚翻了。Hit big or miss big。

远程办公这5年的感受

文章最后总结的很对:Invest in yourself。提高工作效率的硬件、软件该买的还是要买的;提高视野、结交同行的技术会议该参加的还是要参加的。即使公司不给你报销,自己也应该掏钱投资自己。还有,多出去走走,找人说说话。

2016/04/09 第545期

聊天机器人:下一个风口

开发app越来越容易,但劳驾用户下载你的app变得越来越难,app市场已然饱和。下一波淘金热或许在聊天机器人领域,很快就要有 a bot for that 的宣传口号了,开发者们准备好了吗?

从side project到每天2.5亿API请求的SaaS

这是 ipinfo.io 的故事:提供REST api,输入是IP地址,返回结果是地理位置,很简单的服务。文章谈到了这个side project体系架构的进化,从快糙猛的Linode虚拟机到比较fancy的基于AWS的架构。Tesla是他的第一个客户。

为AWS账号做体检,最终一年节省$13万

文章分享了Buffer如何对他们的AWS账号进行全面审查,找到了省钱的窍门。省下的钱刚好能在湾区多招一个初级工程师:)
凡是使用AWS之类的公司在团队人数多了后,都会面临铺张浪费的情况,不知不觉在cloud上花费多了起来,团队成员有时候随手启动了一些虚拟机做实验,结果忘了关了。

改进Foursquare的面试工程师的流程

他们尽量不搞电话面试,而是出题让candidate们在家里自己做,包括实现函数、写设计文档 — 这个不错,写文档在软件工程这种团队运动中很重要,而传统面试过程是很难考察到的。
Onsite的一部分也是对在家做的题目的深入探讨,有电脑、可以用键盘,看起来很人性化。

大麻领域的Uber

采访了快递(药用)大麻的创业公司 Meadow 的几个创始人:你们是如何认识的、为啥想做大麻、如何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大麻community、如何与司法部门沟通或者做斗争等。
可能大家对在网上(合法)买大麻比较好奇,不知道是怎样一种用户体验,请点击 Meadow 的网站体验体验(这是Y Combinator投资的公司,正规公司)。

2016/04/10 第546期

被 a16z 投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DigitalOcean 的创始人回答了这个 Quora 问题。看来硅谷一线风投提供的附加价值还是很大的,他们有专门的团队指导投资的创业公司如何招聘、如果当领导、如果做销售等。

付费订阅模式是给用户增长不给力的产品用的

在市场饱和、用户增长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采用订阅、周期性付费模式(比如微软office与adobe的产品),持续不断地向老用户收钱。作者认为独立开发者的app没几个用户,增长空间还很大,没必要采用订阅付费,除非对自己的作品的用户增长没信心。

Effective Code Reviews

Code review 是保证代码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做得好的话,对公司来讲是一笔收益颇高的时间投资。但实践起来往往变成了炫耀编程技能、固执己见、恶言相向、同事关系恶化的活动,如何是好?
往往 code review 过程中,reviewer 往往会“bikeshedding”:在批准价值百亿的核电站的建设提案中,专家们往往会浪费大量时间纠结于自行车棚(bikeshed)的颜色;因为核电站太大、太复杂,“专家们”未必真懂,但总不能不说话啊,那就从无关痛痒的自行车棚挑毛病吧。

线上媒体商业模式:用户付费与做广告

印刷出版物一般都是广告与付费订阅两种模式并存,保证内容高质量,ARPU比较高,订阅人数少。文章认为线上媒体最好只专注广告(内容质量低劣的话)或只专注付费订阅(高质量内容,如文中举例的The Information)
互联网中文世界里,很少有网站是需要付费才能看的,或许是因为中文的内容网站里的内容质量还没高到用户会去掏钱。英文的网站里倒是有一些是订阅付费模式,所谓的paywall,有纸媒转型的、也有新兴媒体,都还算旱涝保收,如wsj、ft、以及文中大篇幅介绍的 The Information 等。

采访Uber CTO:他是如何加入Uber的以及给创业者的建议

他与Uber CEO面试了30钟头,拿到offer。三年来,从刚加入uber时的40个工程师发展到1200个工程师。Uber发展很快,看Google与Facebook的人做事,就像看慢动作回放一样。
他在采访中还指出了,某些人轻蔑地以为“Uber 仅仅是一个 app”,看他是怎么解释、怎么比喻的:“The app is just the skin. There are servers, dispatch, dynamic pricing, supply positioning, mapping, routing data — all of that infrastructure. Saying Uber is just an app is like saying Facebook is just a Timeline. There’s so many systems underneath that it’s like an iceberg — most of it is underwater that you don’t see. It’s tremendously challenging and also fun to work on.“
我相信每个工程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会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某某网站、某某app看上去很简单,为啥需要成千上万的全职员工来做”,你会怎么回答?

2016/04/11 第547期

游戏公司可以纠正不文明的玩家行为吗

在线游戏里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与人沟通互动往往有摩擦。文章介绍了英雄联盟的开发商Riot Games里的社会学研究团队,如何研究玩家聊天记录以及不文明行为,进而对游戏进行改进,鼓励玩家们讲文明。

Applied Philosophy, a.k.a. "Hacking"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任何系统都有普通人主观认为的规则与其客观实际存在的规则。当某人发现了客观实际存在的规则后,往往能走捷径做到普通人认为难做到的事,这就是hacking。
比如黑客利用了软件实际存在的漏洞而攻入软件系统;比如有人能一个人用1天做出其他人认为需要5、6个人做1个月的东西;比如Google早年能专注于简洁的界面、搜索结果相关性这些被当时大公司们、用户们所忽视或鄙视的东西。
"To discover great hacks, we must always be searching for the true nature of our reality,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we do not currently possess the truth, and never will."

创业融资新规则

Hired的创始人CEO根据自己最新一轮融资的情况写的心得体会。他的建议: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等没钱了再融资已经太晚了。对于风投,partner比vc firm更重要,有点像申请学校的时候与教授套磁一样。

创业公司招募品牌大使增长用户

文章以theSkimm等创业公司为例,解释了如何招募(忽悠)年轻人们来做品牌大使(ambassador)。一般都是在校大学生,便宜又好用,给点T-shirt、水壶就能帮你拉用户。
年轻人都渴望被关注、希望自己显得很特别、看上去似乎有特权,以theSkimm为例,他们建立了“秘密”的Facebook group让品牌大使们加入,互通有无、便于他们找到实习机会、工作机会。大学生们也喜欢穿着印有看上去很酷的创业公司logo的T-shirt到处跑,免费的移动广告牌。
品牌大使的伎俩不是创业公司的专利。大公司早已经用得炉火纯青了,只需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 ambassador program 或者 品牌大使 就能找到很多案例。

Doing Data Science Right

Instacart 的主管数据科学的VP与LinkedIn前工程总监两人分享了一些创业公司应如何做数据科学的建议。数据科学并不等于处理大数据;大部分创业公司短暂的生命里根本没有大数据这回事。
数据科学有什么用?1. Data products use da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improve product performance; 2. Decision science uses data to analyze business metrics to inform strategy and key business decisions.
发展到什么阶段才需要数据科学团队?"After you’ve validated your MVP, it’s time to think about investing in data science."

2016/04/12 第548期

长尾理论

就是此文提出了长尾(the long tail)这个概念,进而出了书。小众口味书或唱片在小城镇欣赏的人极少而无法在实体店开卖,但世界范围内喜欢的人加一起就很多;互联网让这种小众的东西有了市场。

为何还没有做得特别好的厨师界的 airbnb

这类app基于三个假设:人们爱交朋友、人们都是吃货、到处是好厨师。听起来貌似是不错的生意。现实是这样的吗?对了,厨师们,你们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吗?

为何有些大公司干不过小创业公司

大公司的目标是短时间内最大化股东利益,不允许胡乱创新的,员工得听话。文章建议,找创业方向的可以研究一下哪个行业现在的领头羊是最大化股东利益为目标、而且又官僚的公司。

HTTPS is Hard

英国本地生活服务网站yell.com全面支持https,这一过程动用了超过10个工程师,花了7个月,牵动公司内部众多部门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满满是坑。
文章很长,值得一读。现在做网站最好一开始就是https,省却以后迁移的痛苦。

死海效应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公司内愚蠢的行为的容忍度不高,他们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中高层了。
文章把这种现象叫做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蒸发掉,然后死海盐度就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Note (Apr 2016):最近我发现很多人转载我上面写的评论到社交网站、朋友圈、甚至是上市大公司做的邮件订阅,但都没写明『转载自湾区日报』(Google、百度)。有人会说,不就复制粘贴几个字嘛,有啥大惊小怪的,中文媒体都这么干的。我最担心的是沉默的声音,个人原创者们都受到侵害后集体沉默,这不助长了歪风邪气?最后的结果是,只剩下几家大的媒体公司抄来抄去,读者们每天就接受劣质低俗内容。
Note (Jun 2018): 光荣榜

2016/04/13 第549期

写给软件开发者的统计基础知识

来自 PayPal Engineering 的(营销)文章;也是可以读一下的。除了做监控的dashboard的时候会用到一些统计的概念外,我还真想不起来我本科毕业后什么地方用到统计了。

什么样的投资人才算 Founder-Friendly

从创业者的角度分析什么样的投资人靠谱。

匿名的app的根本问题

这是来自已下线的Secret的创始人的文章。匿名的app(如Secret、Yik Yak、Whisper)容易满足人的好奇心、从现实中解脱,但无法形成社区,用户粘性无法持久。
用户需要有一个identity,花了时间来投资这个identity(分享图片、发状态、给别人点赞、留言等)后,就比较不会轻易放弃。

两种类型的 Product Virality

一种是Pull product virality,如Dropbox用户分享文件给非用户;另一种是Distribution product virality,如"Powered by"字样。

"我们把垃圾食品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照吃不误"

Medium创始人Ev Williams把网上的低质量内容比作垃圾食品。网站们、媒体们都去产生垃圾内容,优化点击率。然后网民们的时间(与生命)就浪费了。
根源在于网站们、媒体们都在优化page view这个数字进而容易做广告(因为广告商们普遍在乎page view);看一秒钟网页,算一个page view;看30分钟,也算一个page view;花几天时间研究并撰写一篇优质长文,还不如转载一个gif。
"… if we reward people based on a measurement system where there’s literally no difference between a one-second page view or reading something that brought them value or changed their mind, it’s like – your job is feeding people, but all you’re measuring is maximising calorie delivery. So what you’d learn is that junk foo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healthy, nourishing food."

2016/04/14 第550期

A Culture of Quitting

如果公司上下都接受好的员工容易离职这一现实,有几个好处:1)员工刚入职就做好将来离职时交接工作的准备,时刻写好文档;2)员工离职后不是“前员工”,而是alumni,像校友网络一样,继续互通有无共同进步;3)当离职是常态,差的员工就比较不会赖着不走。
本文是针对前几天分享的“死海效应”给公司们出主意。

BuzzFeed到底是什么

BuzzFeed是后网站时代第一个家成功的媒体公司。用技术驾驭众多内容分发渠道(各种社交网站、app),为各个渠道定制内容,通过数据分析不断自我学习,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硅谷的性别歧视

Pinterest的女工程师以自己成长经历控诉硅谷的性别歧视。台湾移民家庭(父母都是计算机PhD)、斯坦福本科、Facebook与Google暑期实习。

Khan Academy 内部改用Slack的过程

他们用了很久的HipChat,在HipChat上集成了用Hubot做的聊天机器人以及很多外部的SaaS服务。HipChat问题很多,他们挣扎了一下,忍痛用Slack替换掉HipChat。
这一过程,投入俩工程师改了很多代码,而且还要说服团队里其他人接受Slack这个新工具(人们普遍都是不喜欢改变的)。对了,Khan Academy 部署代码的系统叫做 Sun Wukong(孙悟空)。。。也是集成到聊天工具里的聊天机器人。

Instagram 是如何做持续部署的

他们一天部署后台代码30到50次,大部分情况不用人为干预。直接部署master branch的代码。文章描述了他们从非常手动的快糙猛的部署代码的流程,进化到几乎是全自动的持续部署的过程。
如果哪个工程师成为了老鼠屎,commit了有bug的代码,导致CI的测试挂掉挂掉、或者canary机器上有太多错误,他们oncall的工程师还是得手动地revert这个commit并把这件事及时通知团队其他成员。软件工程真是团体运动,每个人都要力争成为一个好队友。
有效的、全面的、快速的测试,是实践持续部署的基础。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