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文章第45辑

2015/12/27 第441期

The Bezos Effect

Washington Post 在被 Jeff Bezos 以个人名义买下两年后,网站访问量几乎增了3倍,一举超过纽约时报。Jeff Bezos 引入了运作网站的经验,改善用户体验。
Jeff Bezos 每两周与 Washington Post 的高层电话会议一小时,经常默默地将抱怨 Washington Post 的读者来信转发给 Washington Post 的管理人员(对了,Jeff Bezos 的电子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为什么你不应该在 Codecademy 上学编程

Codecademy 是在线学编程的网站,速成的那种。不是说背了一些编程语言的语法,就叫做会编程了。学会了写字并不代表能写出好文章。
这一波科技泡沫下,出现各种形式的编程速成班(线上的/线下的)。专业程序员是不相信编程可以速成的,1万小时的训练至少是要的;而对于其他火坑专业想转行做程序员的人,速成班倒是一个福音/一个救命稻草;“什么都不缺就缺程序员”的创业公司招不到人,也需要大批劳动力,速成班出身的“程序员”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便宜)。

Entertainment Unicorns

娱乐界的独角兽:单张唱片/一部电影/一本书的销售(票房)打破纪录。作品的分发渠道多了(同一电影可以在影院以及多个不同网站观看),人们的从众心理(社交网络时代),催生一批娱乐界的独角兽。
"Only a few people want to be alone, the rest want to belong. No one wants to feel left out."

如何在一天内完整地读完一本书

做一下简单计算:一本书X个单词,你阅读速度是每分钟Y个单词。主要还是找一个完整的时间,摒除一切干扰,专心阅读,一天读一本书还是有可能的。
Mark Zuckerberg所谓的两周读一本书是这样的:两周读一次,一次读1、2天(周末),一次读完一本书 -- 忘了在哪里看到这个典故的,可能在他的某次 town hall?Drew Houston也有类似的习惯,用完整的周末时间读一堆的书。
为何成功人士普遍喜欢阅读?是成功了才爱阅读?还是阅读了才成功?

为何任何东西都得有个 URL

比如团队里做的每个重要决定都有一个 URL 指向相关文档,便于在团队里分享(通过邮件/聊天工具/口头分享 go link?),以后开会/写文档,一有指代的地方,只要给出相应的 URL。
再比如公司里 microservices 中的每个小 service 都提供标准化的 URL,人类或者其他程序可以通过这样的标准化的 url 查询一些 meta data(计算资源使用情况/正常运行否/QPS等)--这种 service 里标准的 URL 在Google以及所有Google前员工创办的公司里都很盛行(就像 go link 一样)。

2015/12/28 第442期

线上媒体卖广告只能是权宜之计

线上媒体卖广告不好:为赚广告费,就得优化点击量(而不是阅读体验);为优化点击量,小编们就得搞出非原创的低俗内容骗点击率;在贵网站做广告的公司是财神爷,小编们写文章不能公允,有倾向性。
那不卖广告,线上媒体如何赚钱如何可持续发展地运营下去?本文鼓吹订阅模式,就像人们在线下订阅报纸/给有线电视交月费/每月交手机费一样 -- 问题是,大部分线上媒体不是纽约时报,没有高素质的编辑,没有高质量内容,读者们根本不会掏钱。

为何创建 Yelp Elite Squad

Yelp 创业初期面临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要到你网站真诚客观地点评某个餐厅?互联网90:9:1定律,生成内容的永远是极少数超级用户,得照顾好这些超级用户。于是,Yelp Elite Squad就诞生了。

你总能找到愤怒的员工匿名吐槽前雇主

讲了一种现象:科技媒体揭秘某个公司这个那个的时候,总喜欢“引用”匿名(前)员工愤怒的言论(谁知道这是引用还是杜撰)。文章呼吁大家要有担当,为自己言论负责,尽量实名爆料。

Automate to save mental energy, not time

花60分钟写了个每次运行可节省2分钟的自动化脚本,但该脚本使用频率极低,还有必要“浪费”这时间写自动化脚本吗?从节省时间上看,没太大好处;但相比手动操作还是有好处的:手动操作会忘了,会敲错命令,有心理负担要惦记着这事儿。

使用 AWS 应该避免犯这几个常见错误

文章作者是搞 AWS 咨询的。他们见识过许多 AWS 帐号的使用情况,总结归纳了5个常见的错误。最有共鸣的当属没有充分利用每台虚拟机的计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015/12/29 第443期

给想投身创业公司的年轻程序员的一封信

作者是 Twitter 早期员工,现在是天使投资人。2013年的文章,相当中肯的分析。(大部分)创业公司并非真是颠覆这个颠覆那个的;创业公司只是与大一些的公司平行的系统,其实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A startup job is the new office job. Startup culture is the new corporate culture."

做网站开发的 Freelancer 不好的地方

做 freelancer 看上去是自己做老板,其实每个客户都是你的老板,都对你指手画脚的。在公司工作如果你病了,可以请病假,还有钱拿;但做 freelancer,病了干不了活,就没钱拿。

Jack Dorsey是如何同时管理Twitter与Square的

工作日每天工作18小时,清晨在Twitter与Square之间的Blue Bottle买咖啡,早上在Twitter工作,下午在Square。在俩公司都没有办公桌,一天到晚开会,严格的会议计划,时间一到立刻离开。

How to actually ship software that actually works

这篇文章适合给那些想自己动手编程做 side project 但迟迟没做出任何东西的人看。作者是 Zepto.js 的开发者,他以前做咨询的时候收费一小时$800。
不要过度追求酷炫的新语言,新框架,新技术,你会什么就用什么;不要引入太多复杂度(比如那些 javascript 的 MVC 框架,或者用 less/sass 而非简单粗暴的 css)。只是 side project 而已,你的目标是 get things done,代码太丑/架构不 scalable 一开始都不是问题。

为何不用担心大公司会“窃取”你的绝世创业idea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你的创业idea是值得做的,少自作多情了。而且大公司并非拥有无限资源(人力+财力),再加上内部各山头的政治斗争,中层干部只求升职加薪安安稳稳,底层年轻员工空有理想但说话没分量。
直到形势已经明朗,连平庸的人都能看出某创业公司做的东西有那么一点价值了,大公司才有可能跟进(或自己做,或收购,都得先打赢内部战争力排众议磨磨蹭蹭后才开工)。大公司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一下子就能击垮创业公司?未必。Google有5万多员工,Dropbox可能也就2千人;但Google的5万人里未必就有2千人在做 Google Drive。

2015/12/30 第444期

风险投资是如何运作的

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的很不错的科普文章。讨论了风投的作用、资金来源、如何分配资金、分配时间、青睐什么样的创业者等。
"The myth is that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 in good people and good ideas. The reality is that they invest in good industries."

The Hustle 前5个月的运营经验总结

The Hustle 是媒体网站,一堆小编们写关于商业、科技类的原创文章。本文分享了他们的盈利模式(举办会议、广告等)、网站访问量、遇到的服务器性能瓶颈等。他们把自己定位成1980年刚刚诞生的CNN。

Transitioning to meta-management

Manager 是管工程师(individual contributors)的;Meta-manager 是管 manager 的。作者谈了自己成为 meta-manager 后的心得体会。要给手下们锻炼的机会。

Monthly Planning

新的一年制定计划的粒度:月计划。每个月要完成什么,列出1、2个目标。这个粒度刚刚好,可进可退;不像年计划太宏伟而常常不能完成,但又可以根据当月计划精细到划分每个星期任务。

The rating game

自从 eBay 在上个世纪引入了用户(给买家)评分机制后,各种类型的线上服务纷纷引入用户评分机制来建立用户间的互相信任。在共享经济下,合同工们往往成为这种评分机制下的受害者,常常收到不公正的差评而丢了工作。
比如打车app,乘客因为堵车给司机差评,因为司机拒绝开快车而给司机差评,因为司机讲话太多而给司机差评,因为司机讲话太少而给司机差评等。Uber与Lyft的乘客们期望用麦当劳的价格来享受Ritz-Carlton般的服务 — 不能办到?那就给司机差评吧。

2015/12/31 第445期

Conceptual Debt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 Technical Debt,本文提出了 Conceptual Debt 的概念:糟糕的、容易把用户绕晕的产品设计。特征:引入容易混淆的术语、有N种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个任务等。
做软件常常要用人们熟悉的现实中的字眼来命名软件里的功能、动作以及各种抽象,比如桌面、文件、文件夹、like、评论等。取一个(或一堆)直观的、能类比现实事物的好名字确实能省很多口舌去给用户解释软件、产品怎么用;反之,则会杀死用户大量脑细胞:)

1000个真粉丝

互联网上生产小众作品(电影、音乐、文章、app等)的创意工作者们如何养活自己?找到1000个(不同领域的这个数字不同)真粉丝,绕过一切代理商,直接与粉丝们互动(直接卖给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
互联网上的长尾效应让用户很方便地找到小众的东西(音乐、视频、文章、书等),用户是长尾效应最大受益者;但生产这些小众东西的人却往往难以维持生计,毕竟粉丝不多,还经常要与各种平台分成。文章是2008年写的。文章结尾提出的模式就是现在的众筹:粉丝先给创意工作者们集资,集到一定数额,再开始完成作品。

允许失败

Keen.io 的 Chief Data Scientist 写给公司员工的邮件,向员工(也向外界)承认公司近况不佳。邮件中显示出的态度在美国人的里很具有代表性:工作与生活是分开的。
"When failure is no longer scary, my work is no longer driven by fear."

Starters and Maintainers

作者是 Mozilla 的工程师。文章讨论了开源项目的两种角色 starters(发起人)与 maintainers(维护者)。没有报酬的情况下,有多少开源项目的维护者能持之以恒?
大部分程序员都喜欢做发起人,一天写上千行代码很爽;而不喜欢做维护者,花几个钟头调试修复2行代码,心理负担太大。作者开源了自己用 reactjs 搭的博客系统,不料竟然火了(1000+个星);各种 pull request、各种 issues,本应陪家人的时间却花在了(免费义务)维护这个开源项目上,不胜其烦。

制造高质量的时间

Ruby on Rails 缔造者、Basecamp 的 CTO DHH 的文章。他每天睡8.5到9小时,一周工作40小时。高效工作的秘诀是?善于说 no,专注于少数几件事。

2016/01/01 第446期

程序员创业的注意事项

2006年的老文章。代码只是创业里的 5%,做长远考虑,要有耐心,产品设计要简单易用,勇于删除某些已经花了时间做了但不work的功能。

你的时间值多少钱

文章介绍了几种估算你每小时值多少钱的方法,方便你判断值不值得花时间做某事:值得为了省$95的机票而花5小时转机2次?值得花2小时与某人吃顿饭?值得花半小时回这封邮件?

远程开会插不上话,怎么办

针对这种情况:一群人在一个会议室开会,只有你自己打电话进来参与会议;与面对面的会议不同,你没法用肢体语言(举手)表示你想发言。
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开口说话:大吼一声 “我有话要说”;[开始说blablabla];“我说完了”。就像编程一样,有一定的机械的语法格式:)特别是跟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口音迥异的人电话会议,用最简单直接的词汇,不要太含蓄。

现在硅谷几乎是 “Winner Takes All”

由最近 Sidecar 退出打车市场引发的讨论。互联网垂直领域早期一般有多家公司竞争,市场成熟后一般就剩2、3家,而且一般第一名遥遥领先第二名(Winner Takes All)。
搜索(google >> bing)、打车(uber >> lyft)、社交网络(facebook >> twitter)等,主要是网络效应。而做实业的倒是可以允许几家规模相当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各家汽车厂商等。

“Learn More” Links

很多网页都把在当前页面无法显示出的信息隐藏在“learn more”(了解更多)链接后面,用户点击之前往往有心理负担:弹出新窗口还是在当前页面显示?点了后到底是啥内容?

2016/01/02 第447期

上线一个产品需要做的事

很多开发者以为写好代码注册个域名,自然就会有人从Google搜索而来,进而成为用户--这是童话故事。严肃认真地上线一个产品是要多个不同工种内部外部紧密配合一气呵成的。
文章最后给出的 timeline 挺不错的。

The Power of Defaults

人们或多或少都有选择困难症。软件/线上产品往往都默认帮用户选好(默认付费计划,默认设置,默认接收营销邮件等),都引入暗黑模式,引导(误导?)用户使用对公司有利的选项。

普通人在硅谷买房的过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看起来像鬼屋。” “难以置信,竟然要$150万!”  “我想买房,但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 教师建筑工人以及那些只靠工资而没有公司股票的人怎么办?

Jet.com对抗Amazon的法宝:善待员工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Jet.com的创始人以前的公司卖给了Amazon,后来在Amazon工作了3年,知道Amazon内部员工的生存现状。创办Jet.com后,走善待员工关怀员工路线。
Jet.com的员工(与一些投资人)都能在手机上用一个app查看Jet.com的各项关键指标:昨天公司盈利多少钱、比上个月增了多少、多少客户首次消费等 — 还挺透明的。但他们公司新员工的工资没法讨价还价,同等级的员工同样薪水。

2016/01/03 第448期

Facebook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 AOL

拿我们这个时代在各自领域比较厉害的公司与90年代统治地位的公司类比:Google是新微软,Qualcomm是新Intel,Facebook是新AOL,Apple是新Sony,Buzzfeed是新Yahoo。

Complete Gamification Framework

向游戏学习,提出了一个框架,做让用户上瘾的产品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点。文章有点长,可以只看图(尤其后面分析几个游戏以及Facebook/Twitter的图)。

投资人最关心创业公司的哪些关键指标

Product Hunt 上一些投资人接受网友的提问。有的投资人说关心早期startup的每月增长率(用户/盈利),有的说关心烧钱的速度(在盈利还不明朗的情况下)。
最后有个提问:不论做什么类别的产品,你都会给的建议是?这个回答不错:1. 留意用户怎么做,而不是他们怎么说;2. marketing 与做产品同等重要。

线上媒体 Gawker 来自 affiliate links 的收入

作为博客网站(全球前1000),他们从 display ads 来的广告收入有限,而使用 Amazon affiliate links 帮 Amazon 卖东西,一年也能赚上千万。
诸如这种 “2015年我们买过的最好的东西” 的文章,里面的链接(affiliate links)指向 Amazon;读者通过这些链接在 Amazon 上买了东西(数码产品什么的),Gawker 一般可以抽成 4%(不同产品类别抽成不同),一篇文章可以赚几十万。

eShares 101

eShares 这家创业公司的CEO每个月给一小部分新老员工们上一堂课,介绍公司的方方面面,包括团队如何协作,如何进行1:1s,如何决定员工的工资等。强烈推荐。
这堂课是基于这套幻灯片的,里面的一些想法还是蛮特别的:像运作一个职业球队一样管理公司,每个人早上8:30必须到公司开会,每周二与周四全公司大家互相demo最新工作进展,没有头衔(没有高级工程师与初级工程师之分)只有位置(像球队一样),用散步的方式与经理1-1,入职9个月重新审核薪水是否合理,以后每年审核薪水一次。

2016/01/04 第449期

To earn or to Learn

很好的 soul-searching 的文章。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与人生态度。抱着 To learn 的态度加入创业公司,尽管几乎可以肯定发不了财的;到了一定年龄,该 to earn 了。
文中举了一些匿名的个例,关于职业道路/工作offer选择的例子。
You need to match your talents, age, skills, ambi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with your current reality. At a minimum be realistic about the outcomes. And make sure you ask yourself the question, “am I here to earn or to learn?”

经营自己的软件小作坊只需一周5小时

作者以自己开发并销售的(简单的)桌面程序为例,给出了很多不错的时间管理/经营个人软件小作坊的建议。短期内投资少量时间来节省未来更多的时间。
与许多独立开发者一样,他告诉大家,代码只占了你整个business里的10%(或更少)。能不写代码就不要写,每增加一行代码,就为以后的自己增加了一行需要debug的代码。善用 freelancer,花少量钱请他人(第三世界国家?)来为自己做事从而节省自己的时间。要写文档,方便以后可以指派任务给他人(比如freelancer)。

回忆当初把Gravatar卖给Automattic的经历

作者是Github的联合创始人,他在被裁后边搞freelancing边做side project:Gravatar(十年前开始搞博客的人都会很熟悉)。3年后卖给开发Wordpress的公司Automattic。
直到卖掉Gravatar,他每个月花$300租两台服务器,网友们的捐款不足以支付服务器费用。网站很不稳定,经常挂掉;最长挂了几周 --尽管用户们怨气很大,恶毒言语攻击,但用户并没有流失太多 --所谓的Twitter Effect:只要是免费的线上服务,只要此时此刻可以访问,用户会很快忘掉以前不愉快的使用经历的(网站挂掉/访问不了)。
这段描述,很屌丝啊:"You’ll find me sitting at my Windows desktop machine in my underwear with a box of Life cereal to my left and a day old Coke to my right …"

Mod开发者让帝国时代2再次火了起来

一群Mod开发者成立了公司,开发了新的资料片,引入了新的文明 -- 这种商业模式不错,打怀旧牌。帝国时代2已经有17年历史了,相信这是很多人青春期的美好记忆。
业余做Mod可以怎么好玩就怎么做,不用考虑合理不合理;而成立公司要卖钱的,就得满足微软的各种标准,要与原游戏无缝衔接。帝国时代2现在Steam上卖$3.99,连同俩资料片的大礼包$12.24,想怀旧的同学们可以再去玩玩看 -- 只支持 Windows。

Amazon的App的用户邀请机制大大增加了App下载量

邀请一个新用户下载Amazon的App,邀请人与被邀请人都得到$5。当作一个案例分析来读吧。

2016/01/05 第450期

Why I Don’t Celebrate Income Inequality

通过创业成功让创始人与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是没错,但创始人与投资人在交税方面仍然比早期员工省了不少钱 --要知道员工的股票一交税,很容易50%就没了。
都是同一个圈子的,就算是回应 Paul Graham 的文章,作者也小心翼翼地没有在文章里给出 Paul Graham 的名字以及原文的链接:)

Economic Inequality

Paul Graham 最近发的极具争议的文章: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很多,有好有坏;公平环境下创业成功,创业者得到巨大经济回报造成比其他人有钱,这是好的是合理的。
"Attacking economic inequality would be doubly mistaken. It would harm the good as well as the bad causes. But even worse, it would be an ineffective way to attack the bad causes."
不知道 "Economic Inequality" 翻译成 “贫富差距” 恰当否?
因为是长文,能被误解的点很多。所以他又写了个精简版。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Swift开发人员

CryptoSwift 开发者写的文章(湾区日报 iOS app 也有用这个 package)。文中的建议也适用于其它刚开始流行但还不成熟的语言。

采访Heroku联合创始人/前CTO

展开讨论了著名的Twelve Factor App里的几个原则,如何处理Prod与Dev环境的异同,如果做面向开发人员的产品,创业早期如何招人,如何建设公司文化等。
适用于小公司:员工入职第一天就得部署代码到production;不要把团队里大家不想做的无关紧要的活给新人做;要让新人立刻做核心产品相关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有归属感,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外人”。

Netflix is on F***ing Fire

传统电视/电影产业普遍不太愿意给线上视频服务们提供优质内容,等着看这些线上视频服务的笑话,但这两年Netflix/Amazon原创的电视剧电影质量都还不错。
当前 Rotten Tomatoes 的 Most Popular TV 前5名里,3部来自Netflix,两部来自Amazon。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