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5 第481期
创业公司们从Uber身上抄错了东西
"Uber for X"(国内俗称O2O?)遍地都是,都在学Uber开出跳楼价迅速占领市场。有点像考试作弊,把同桌的错题与同桌的名字一块儿抄了:)
努力成为 0.1x engineer
所谓10x engineer就是工作效率比一般工程师高10倍的牛逼工程师。作者的思考挺有意思的,不做10x,而是努力成为0.1x:能偷懒尽量偷懒。厉害的工程师是能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埋头苦做。
有没有可能iPhone成为你的唯一电脑
大胆畅想一下未来。好几年前公司里都是台式机;后来公司里普遍都是Macbook外接显示器(可以带回家继续干活);以后有没有可能直接iPhone外接显示器外接键盘?
从创业公司CEO变成一个普通人是什么感受
很有代表性的事情:不再做CEO离开公司后,发现个人的Amazon上 Prime帐号与公司邮箱是绑定在一起的。创业过程中,往往创业者的个人与公司之间没有明确界线,个人账号与公司账号通用,比如个人信用卡支付公司用的SaaS每月账单,公司邮箱注册个人用的线上服务等。
Lists are the new search
人工编辑的网站列表(早年的雅虎)大到难以找到你想要的网站,然后搜索引擎来了(google);后来网上的信息多到用搜索引擎也很难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了(或者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就又有了人工编辑的各种小列表。
2016/02/06 第482期
在Uber工作4年多学到的东西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1,先搞定供给方;有了供给,需求很容易上来;反过来就比较难。2,别光听用户的,看数据,动脑子思考。3,这种供需市场的东西,光靠产品与代码解决不了问题,运营很重要。
The rise of the vertical reputation graph
简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找工作或者招人越来越看重portfolio,比如程序员有GitHub,设计师有Dribbble,直接看你做了哪些项目。然后搜索你的ID,看你在网上留下哪些言论。
这篇文章是上个月底发布的,颇有唱衰 LinkedIn 的意思。LinkedIn 所处的位置很尴尬,介于过时的简历与粗糙的 portfolio 之间。今天是星期五,2016年2月5日(美国时间),LinkedIn 跌了 43.58%,市值蒸发过百亿(约等于蒸发了一个Twitter)。
编程职业不适合我
青少年时期学编程很快乐,不用考虑代码风格;工作后在公司编程有各种条条框框,如果不直接做产品的话压根就想不明白自己干的活到底有没有价值。
留在公司只是为了还清读大学而欠下的贷款;还清后再不为别人的改变世界的梦想而写代码了 -- 在美国年轻人里很有代表性的心路历程
1996年时Sun差点收购了Apple
那时候Apple市值不到$40亿。2010年时,Sun自己以$74亿卖给了Oracle。
如何为你的产品写好文案
文章给的建议不错:尽量说人话,看你的用户怎么描述你的产品的,用他们的语言来做文案。到哪里找用户的语言?采访用户,论坛,Quora,以及所有网上找得到的提到你产品的地方。
2016/02/07 第483期
Dropbox或许成不了LeBron James,但还是可以打NBA的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Dropbox员工福利依然是湾区数一数二的,非但没有裁员迹象,招聘力度依然强劲,为啥媒体(甚至投资人)不断唱衰他们?主要是外人对Dropbox的期望太高了。
或许Dropbox目前真的值不了$100亿,但$10亿总是有的吧?打个比方,Dropbox是高中生明星球员,目标是最终进入NBA。但大家对他期望太高了;忽然有一天,大家意识到他成不了LeBron James,但其实也不会那么糟糕啊,他的水平打NBA还是绰绰有余的。谁规定说NBA每个球员都得是LeBron James级别的?
Asana公司如何利用Asana产品部署代码
对于一家技术公司,我一般对两件事特别感兴趣:1,公司内部员工平时如何使用公司开发的产品(所谓dogfooding);2,如何部署代码(属于团队运动,很能反映一个工程团队的实力)
Twitter该如何自救
黄易山从侧面回答了Quora上的这个问题。你在Twitter(微博也是?)上越红,用户体验越差,因为每天都要接受陌生人无理由的公开谩骂与羞辱。最好的使用Twitter(或微博)的办法:进入只读模式,不发言。
第一次成为 tech lead 容易犯的错误
总结起来,就是过于注重 tech,而忽略了 lead。
The Maybe Pile
经常有人面试后被所谓的默拒:对方公司也不告诉你要招你还是不招你。显然,你被放到了"maybe pile"里。文章认为,"maybe pile"是不对的;这样只会给candidate留下坏印象。既然是"maybe",那就是此刻不合适了。
2016/02/08 第484期
有影响力的工作未必是有技术含量的
太多技术人员都喜欢只做、或只看得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复杂的算法),而不喜欢做、或看不起没技术含量的活(比如开会、项目管理、与人沟通)。于是给别人打工的则碰了职业天花板,自己创业的则做了没人要的产品。
走捷径的乐趣
针对Parse即将下线的思考。Parse让想偷懒的App开发者们只需专注于写凌乱的前端代码,而不用花时间去搭后台,所谓的走捷径,可以快速验证创业 idea。
Parse下线后,App Store里将会出现一大堆完全不能用了的依赖Parse的App;那些App的主人们或许压根就不知道他们的App是依赖Parse的,或许也不知道什么是Parse,因为,他们的App是请外包公司做的:)
开发者们其实没那么大动力去更新app,毕竟大部分的app是没人用的。每次ios升级后,又有一大批app不兼容,可以下载但运行不了,永远留在app store里,直到开发者们不再交钱而过期
How We Built a Tech Startup Without Tech
俩创始人不会编程,靠纯体力劳动创建了找设计师的“线上”平台 — 电话、邮件、各种线上工具。从第一天就开始收费。
后来懂技术的另一创始人加入,盲目做网站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用户不满。再后来『按需』用技术:纯手动操作的流程中有用但低效的部分才用编程解决。
争取前500个用户的可行办法
很朴素谦卑省钱的方法,一步一步先争取到500个用户。没看错,不是媒体上报道(或虚报)的几千万几个亿,只是从0到500。
A Framework for Scaling
一套很不错的幻灯片。创业公司先根据自己的产品属性定义 unit of value,可以是一个用户、一个TB(大数据公司)、一台服务器(主机托管)等,然后找非线性增长这些单元的机会(网络效应、标准化、平台化)。
2016/02/09 第485期
设计师需要写代码吗
这是Quora的设计师在向世界上大部分在平庸的公司工作的同仁们炫耀Quora内部十分了得的开发工具,高度的自动化流程,顺畅的代码持续部署。
在公司里写代码,很多时间都花在找代码的过程上,某个bug某个功能相应的代码片段在哪里?Quora里有小工具,可以在网页上点击一下,自动映射到相应的Python代码片段,再点击一下,打开文本编辑器直接修改 -- 所以设计师们可以方便地改网站的外观,并且可以几分钟内自己部署代码到production。由于网站高度模块化,如果修改的那一部分弄砸了,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
今年是2016年,这篇文章展示的是Quora在2012年的技术。
手机屏幕越大,使用越频繁
因为大屏手机把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生意给抢了,比如阅读/看视频。
创业公司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更没有机会
即使在所谓科技圈,非技术的东西更重要(营销,渠道,运营,各种资源等)。
There will continue to be successful startups that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tech part — but it has to be deep tech, not just clever tech.
Uber 换新 logo 背后的故事
其实不只是换 logo,这是一个 rebranding 的过程。从2013年底开始陆续找公司外的人做,拖了很久,去年初决定公司内的设计师接手继续做。Uber品牌的设计过程基本就是在为CEO量身定制他的个人品牌的过程,艰难无比。
To Kill Code
往往因不理解现有代码的行为而改了代码,引入bug。文章提议,测量代码的running coverage:一段时间内哪些代码没有被执行到,这些都可以大胆删掉(风险相对小),扫除定时炸弹。
一段代码跑了10年,公司里理解这段代码的人都离职了,谁还敢改这段代码?
2016/02/10 第486期
Building a Business, not an App
两个例子鲜明对比:Unread是很流行的iOS RSS app,开发者每个月赚1750刀,与付出的劳动完全不成正比,还不如去找份工作;Pleco是给老外学汉语的app,界面不算精致,但赚的盆满钵满。
只有极少数单一平台的纯粹的app能为独立开发者们带来稳定收入,其他的必须是已有business,已有品牌的自然扩展,比如文中详细介绍的 Pleco,2001年开始上线(没看错,15年前),在Palm上卖了好几年(与App Store不同的生态),他们买中文字典、手写识别技术等的授权,app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其他的例子:做了几年的论坛,有了品牌有了用户,再推出app;做了几年科技媒体,有了品牌有了读者有稳定的广告收入来源,再有app。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你当然也能举出就靠一个app养家糊口的独立开发者的例子,很少罢了。
Twitter的身份危机
说的是Twitter,但其实是所有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公司。这类公司有两种:1. 拼用户数,纯卖广告(Snapchat,其他线上媒体公司);2. 靠自身平台采集用户数据,然后数据开放给他人,让他人更好地投放广告(Facebook)。
大家普遍把Twitter归为第一种,只要用户增长一放缓,股价就大跌每个外人瞬间都化身Twitter的产品经理畅想各种产品功能;如果Twitter明确转成第二种,或许还能转移各方对用户增长放慢的注意力,安心干点用户喜闻乐见的事。对了,今天 Twitter 市值跌破百亿了,LinkedIn 也接近百亿了,而 Yelp 的市值差点就要跌破十亿。
Apple的软件质量不断下降
文章报怨的主要是Mac与iOS上的那些原装App。我觉得,如果Apple那些原装App都很牛逼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在Mac或iOS上开发App的公司还怎么出头?每个Apple的原装App都有第三方替代品,你得让他们看到希望啊~
如何估计软件开发的时间
没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如何估计某个软件功能开发的时间?文章介绍了一种方法:把开发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叫几个熟悉代码的工程师过来,让他们当场讨论每个阶段需要的时间。
我在搭建与运营Hacker News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Paul Graham做Hacker News的初衷只是为了测试他与Robert Morris开发的新语言Arc,顺便为YC的创始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分析链接讨论问题的地方。
本文写于2009年,HN那时已运营了2年,当时的日独立访客数2.2万。与所有线上社区一样,HackerNews最有价值的是那些高质量的用户高质量的讨论。如何保证用户持续高质量,分享的东西持续高质量,发表的言论持续文明礼貌高质量,比加个新功能或者美化界面要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
2016/02/11 第487期
办公自动化
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大家普遍认为只有低收入的那些工作才容易被自动化起来,但其实有很多高收入的工作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化(然后让那些人失业?)
Rocket Internet:欧洲的创新工场
标题中的创新工场,no pun intended:)Rocket Internet旗下的公司们大批量山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然后再卖回给原创公司,屡试不爽。社区类的网站不容易抄袭,电商网站最好抄。
Rocket Internet在德国。德军擅长打闪电战:开始抄一家公司的时候,空投三个人(CEO,COO与CFO),都是投行出身,30岁左右;快速招人,快速扩张,砸钱买Google/Facebook广告快速拉用户。用几个月时间,占领欧洲市场,然后向被抄袭对象兜售:想进军欧洲市场?买下我们的公司吧!商业模式很清晰,他们也觉得他们是德国的骄傲,抄袭一点都不可耻。
他们请了个PhD专门研究被抄袭的那些网站的最新动态(加了新功能?界面小改进?按钮左移了2个像素?),然后整理成邮件,每两周发给他们旗下的山寨公司的300个CEO们。每周电话会议的讨论内容主要是,如何紧跟被抄袭公司的动向,更好地抄袭。德国人做事严谨的作风,可见一斑:)
Spotify 与垃圾音乐以及虚假点击的战争
一首歌在Spotify上被播放一次(至少30秒),音乐人得到0.001刀至0.007刀的收入。音乐人该用什么手段来弄虚作假赚Spotify的钱?而Spotify又该如何与这些混蛋对抗?
谁是 iOS 独立开发者
作者根据自己在西雅图地区的iOS/Mac开发者朋友圈的观察:几乎不可能光靠自己个人开发的iOS app养家糊口,除非有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源(比如 freelancing,兼职,全职工作,同时做Mac app等)。
可能有人会说文章作者身边的朋友太少了。传说中当然有光靠一两款iOS app养家糊口的,只是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而已。
曾经的 Secret 技术层面上是如何运作的
已经下线了的 Secret 的联合创始人写的。他们一开始是放在 Google App Engine 上,各种加密。基于这种架构的 prototype 一个周末一个人应该可以弄得出来。
2016/02/12 第488期
Making sense of MVP
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快速迭代地做产品的理念。绝不要埋头苦干几年做产品,想给用户一个惊喜;应当尽快推出能给用户使用的产品,与其说是MVP,不如说是 earliest testable/usable/lovable。文章最后举得 Spotify、Minecraft、乐高等的例子挺不错的。
原文的第一张配图值得细细体会:)
每个产品都要有的3个 dashboard
一个产品上线以前都要定义一些关键指标,做一些dashboard展示出来,才能知道产品上线后表现如何进而持续改进。
三个必须的dashboard:用户通过什么渠道进来的、用户与产品如何互动的(如点了哪些按钮)、盈利相关的(广告展示次数、转化率等)。
没任何东西是免费的
批判 Facebook 的 internet.org 。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免费用那种只可以上 Facebook 以及一小撮可有可无的网站的“互联网”,这根本不是互联网。
网民们消耗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免费”地使用某些网站,顺便看一下网站上的广告,都以为钱才是钱,而时间不是钱。
Stack Overflow 不在乎用户是否用了屏蔽广告的软件
广告是 Stack Overflow 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用户不喜欢网站上的广告,是因为广告与网站内容不相关、广告质量低劣低俗。所以Stack Overflow 内部对广告的质量与相关性严格把关。
A Simple Way to Run a Sprint Retrospective
互联网公司里的小团队很多都搞 sprint,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的组内任务计划。在计划的同时,也要回顾总结上一个 sprint 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本文专注于回顾总结 sprint 的这方面,提出了 Start,Stop 与 Continue 三部曲:哪些可能有价值的事情应该开始做(Start)、哪些做得不好的事情应该停止做(Stop)、哪些做得好的事情应该继续做(Continue)。
2016/02/13 第489期
被收购后你应如何调整心态
作者是Parse的前员工(经历了被Facebook收购前与收购后的Parse),很不爽Parse被下线。被收购后,产品不再是你的产品,而是“strategic alignment”
The Reality of Missing Out
阐述了广告行业的演化,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站的展示广告、搜索广告,再到著名广告公司Facebook与Google的统治地位。得出结论:广告行业是零和游戏,赢者通吃;现在不是泡沫,而是重新平衡这个零和游戏,强者越强,害怕错过(missing out)独角兽的投资人们胡乱投资,而最后真正赚钱的只有Facebook与Google。
The Snap Generation
很不错的介绍Snapchat历史、分析Snapchat为何逐渐走向主流的文章。Snapchat的阅后即焚其实是很有现实依据的:面对面交谈后,该记住的我们会记住,记不住的也就记不住了。这才是真的社交场景。
青少年喜欢的社交网络是怎样的?1,不能跟自己的父母用同样的东西(比如facebook),不然就不酷了;2,得把自己的秘密藏起来的(类比生活中喜欢把自己的房门关上,不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啥)。
卖掉年入6位数的 App 的全过程
作者花了不到$500请人做了个西班牙语圣经的 iOS App,有点盈利后再找人重新设计重新开发。运营3年,年入$10万。后来他把App卖了出去。本文详细描述了卖App的过程。
作者是会计学出生的。他做了市场调查才决定做西班牙语圣经的 app 的。
我们是如何快速部署代码的
来自英国的在线博彩公司的经验之谈,分享了部署web app代码的最佳实践:低风险的数据库的schema migration + 功能开关(低风险地发布新功能)。
这种业务跟钱紧密关联的线上服务,工程规范方面都做得不错。
2016/02/14 第490期
外国人如何在美国创业
文中举了很多案例,都挺辛苦的,很多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有公司在美国,创始人在英国,白天睡觉晚上开视频与美国同事办公,一年4,5个月没见过太阳的。也有将H1B挂靠在学校然后不拿工资的。也有旅游签证进进出出美国的。
Don’t create a sense of urgency, foster a sense of purpose
这是写给管理层看的。别老是催进度,盲目求快;应该让团队有足够的motivation。
Twitter应该克制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Google与Facebook让全世界都认为互联网公司唯一的发展模式是,无止境地用户增长,快速增长。但现实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不可能永远无止境地增长下去。
或许Twitter们(包括Dropbox们)的管理者们能做点什么降低别人的预期,同时也控制好自己的野心,旱涝保收稳稳当当一年赚几十亿,这样就好。当然,说得轻巧,管理者们各个都骑虎难下,投资人不放过他们,公司员工的荣誉感与虚荣心也不会放过他们。
Netflix 彻底迁移到 Cloud
从2008年开始从自己的data center迁移到AWS,直到2016年1月份才迁移干净。这8年来,每月用户播放视频的小时数增长了1000多倍。他们不是简单地将代码从数据中心放到AWS,他们基本上重新架构重写了一切。
如何设计一套很差劲的API
函数名太短(故意省略个别字母),太长(iOS/Mac编程),或用同义词弄晕程序员(EmptyActivity与BlankActivity有啥区别)。过度复杂,不向后兼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