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7 第421期
State of Startups
First Round 对500多个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就2015年的创业形势征求大家的看法。招聘与盈利是创业者们最头疼的事情;30岁以下的合伙人们关系容易关系紧张;当今武林中大家最敬佩的人:Elon Musk。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部分创业者年龄30岁以上;46%在湾区/20%在纽约(这俩地方办公室租金也最贵);64%的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在早上9点到10点间上班;大部分公司不提供早餐与晚餐,57%公司不提供午餐(大公司里被宠坏了的同学们一定很不理解为什么创业公司胆敢不提供免费正餐~);最迫切要招的人是高级工程师(什么都不差就差高级工程师);54%的公司的中级工程师薪水在$10万到$15万之间。
创业六年的失败经验总结
这是一个定制牛仔裤的网站。他们在没有用户调查没有验证idea的情况下,假设人人都想设计自己的牛仔裤并且都会自豪地分享到社交网络上为他们免费宣传。挣扎了6年后,关门。
他们最开始的网站是外包给别人做的,花了$10万 -- 相当于1个硅谷的初级工程师一年基本工资,或者2个工程师做半年,或者4个工程师做1个季度 -- 如果他们有一个技术的合伙人,至少能对项目做个比较合理的估计,这种网站就算从第一行代码就自己写,最多1个月1个人就能做出来了,造价$7/8千封顶。
Tesla 借鉴 Apple 的商业模式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卖低质量的东西,薄利多销(沃尔玛);卖高质量的东西,利润高,但卖得少(奢侈品);卖高质量的东西,利润高,卖很多(Apple)。Tesla的$3.5万的Model III能像Apple卖iPhone那样吗?
所谓Apple/Tesla质量高,更多的是消费者对公司品牌主观的心理作用(当然客观上Apple/Tesla做的东西质量不差)。
互联网的 90-9-1 Rule 不复存在
以前:1%的用户创造内容,9%的用户参与互动,90%的用户光看热闹并不参与互动。现在:参与互动参与创造内容的用户比例上升,因为手机+聊天界面的盛行,用户习惯创建/阅读极短的内容。
只是个趋势,但对像我这样的用户绝对是不适用的。我所有的个人社交网络账号已经全部进入“只读模式”很长时间了:)
time 与 attention 的区别
再忙的人10分钟20分钟的时间也是很容易挤出来的,但为什么他们就是不回复你的邮件/不与你喝一杯咖啡/不与你通个电话/不理你?你没有得到他们的 attention。
2015/12/08 第422期
Market Maturity
来自1997年的很经典的文章。一类产品的市场从不成熟到成熟经历的不同阶段,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也不同:肯花大钱买个新奇(即使没啥用),买功能多的,买易上手的,买最便宜的。
为什么在电子邮件领域这么不容易创新
很容易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概念性质的电子邮件客户端,难的是实际做出来并符合千奇百怪的用户的高期望。邮件以纯文本传输,格式很古老很古怪,你写的程序总是会漏掉各种边边角角的情况没有处理。
现在的用户其实都比较能理解软件也是人做的,也会出问题;比如某社交网站一时半会上不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人们正经的信息都在邮箱里了,人们对电子邮件相关产品的期望都很高,决不允许出什么差错,要求超级稳定,超级好用,超级安全。
Messaging is just getting started
聊天信息可以承载很丰富的内容,每条信息本身相当于一个小app(纯文本的?)。通过聊天/对话/api集成,聊天信息的内容快速更新迭代,不断创新。
Bill Gates 推荐他在2015年读过的好书
他总结自己在2015年读的书的主题是:how things work(物理,医药,人性等)。原文中的那个视频做得不错。
"Market Rate" is for Lobsters
跨国公司/远程办公的团队的员工薪资待遇的不同,取决于员工所处的城市的生活成本(市场价)。合理吗?创造的价值一样,就该拿一样的价钱。人不是龙虾;龙虾才看时价。
2015/12/09 第423期
Google员工们在进入创业世界的时候需要知道的事情
适用于来自福利好的大公司的螺丝钉式的员工。要学会中午自己出去外面买饭吃;要摒弃“只要代码写出来就肯定有至少几千万人用”的思想;勇于让不完美的代码进入代码库;学会做没技术含量的事情。
Stop pushing the web forward
吐槽Web技术多而杂的文章。Web技术正朝着模拟 native app 的方向发展(如推送),但怎么做都还是不够 native;逼着他们把浏览器做得极其复杂极其缓慢。
How to stop a DDoS attack
关于DDoS 的科普文章。FastMail 之前遭遇 DDoS,并遭攻击方勒索 20 个比特币。他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了一下 DDoS,在本文中分享给读者们。
独角兽的兴衰
来自 Economist 的文章。对当前巨型创业公司名不副实的高估值进行分析。一批公司勇敢地上市,不惧市值小于估值,精神可嘉;而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巨型公司却依然发展迅猛,纷纷颠覆了那些把“颠覆”挂在嘴边的创业公司。
为什么开发App是很难的事情
文章对比了开发App与开发网站。网站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长尾效应被用户发现,App的世界里没有好的发现机制;用户大部分的时间只花在极少数app上,普通人很长时间一般不会去尝试新app。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apps that never see the light of day.
2015/12/10 第424期
如何招程序员
Stack Overflow创始人Jeff Atwood实践了一套招程序员流程:1.在线写几个HelloWorld程序;2.看portfolio;3.cultural fit;4.有策略地电面;5.完成一个实际项目中的实际任务;6.现场做15分钟 presentation。
招聘一直都是创业者们很头痛的事情,没有哪种招聘方法是万能的。
CS183C 课堂笔记中提炼出的16条经验
Greylock 的 Chris McCann 上了CS183C的每一堂课,从来这门课的嘉宾们身上学到的经验总结,按主题归类,横向纵向对比,俨然期末考试复习啊。
My Problem With Your Interviews
作者在2012年面试Facebook被拒后写的感受。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他只是不喜欢刷题而已,跟所有当今酷炫的大公司的面试的主旋律格格不入。他倒是喜欢动手做实际的项目,自得其乐。
可以参观一下作者的 Stack Overflow 页面,以及他的一些 side proejects。
以前在 Quora 上看过一个阴谋论,大家批判一下(或欣赏一下?):主流公司都有年龄歧视,都喜欢招便宜又够用的年轻人。但你要政治正确啊,你不能公开说应聘者必须25岁以下。所以面试主要用不实用的算法题,这对刚刚接受完应试教育的大学生比较有利,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刷掉老战士们。
“怎么我想做的好的 idea 都被别人做了”
没办法,谁叫这个世界有 70 亿人口呢?你想得到的肯定也有人想得到啊。只好当做命题作文来写了,同一个题目有人能写满分作文,有人能写到离题;有人立意新颖,有人陈腔滥调。创业idea与执行力也如此。
为何 WeWork.com 的网页是静态页面
走简约实用复古风。仿佛又回到了90年代用 perl 生成一堆静态页面的门户网站,只是用的工具更加 fancy 了。
2015/12/11 第425期
你儿子是电脑黑客吗
分享一篇好玩的2001年的老文章(有点过时)。父母通过10条征兆判断自己的小孩是不是(正在成为)电脑黑客 -- 青少年 obsessed with "Lunix" 也是成为黑客的征兆?
Recognizing The Breaking Points Of Your Startup’s Management Structure
当小公司发展到大约8个人的时候,开始有 hierarchy,加入第一层的管理层级;大约60人的时候,加入第二层;大约400人时,加入第三层。。。
Atlassian 的故事
硅谷大大小小的公司都用Jira/Confluence,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名字。2002年信用卡负债$1万在澳洲开始创业,2015年在美国上市,市值$58亿,俩创始人占股份75.4%。
这篇文章是2014年的老文章了,数字有些过时,但披露的情节不错。Atlassian前25号员工加入公司前都是同学或朋友。两个创始人是co-CEO,也是大学同学,创业是为了不找工作。创业第一年就赚$1百万。公司的5条核心价值非常不错,尤其是这条 "Build everything with heart and balance"。
Github的故事
2010年采访了当时创业2年的Github的CEO。“ship it now and fix it later” 的文化,因为是网站,快速迭代,先上线,出问题了再修复。
不拉风投如何创业?3个创始人里,俩人边做咨询的工作1人有全职工作,大家只能用业余时间做Github,按每个月盈利程度不断给自己加Github这边的工资,直到Github这边的工资赶上全职的工资了,就开始全职做Github了。
Fast To Produce, Fast To Consume
Snapchat 的特点?产生内容的速度与阅读内容的速度一样快,拍照与读图:)大多数社交类的 app 产生内容的速度都比较慢,比如要打字要编排等;而阅读可以比较快。
2015/12/12 第426期
每个程序员都要掌握的技能
都要学会如何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项目,推销自己的代码的牛逼之处。这种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反复训练,比如可以在 code review 时跟同事面对面讲解代码,说服他们批准你的代码。
风投的羊群效应
四种风投:1.见识短浅,但有自知之明的;2.见识短浅,且自以为是;3.有眼光,且有自信;4.有眼光,但仍认为自己路还很长。好的创业者要远离第二种,尽量亲近第四种。
创业圈的泰坦尼克号:为何 Fab 会失败
Fab 一度估值$10亿,比Facebook达到500万用户的速度要快;最后$1千5百万卖掉,堪称创业失败的教科书案例。董事会成员各个是人精,凑在一起就是一群饭桶,过分追求扩张速度,直接把公司推进火坑。
从有品位的电商平台,沦落到劣质的amazon山寨版,囤积大量货物卖不出;人浮于事,为了未来可能的扩张而招人,结果烧钱太快,只好大裁员;其中一合伙人请公司高管们到家中聚餐,密谋政变搞掉CEO,但阴谋泄露,该合伙人离开公司;裁掉2/3的员工,为防止被裁员工暴动,请来保安盯场。
CEO 最后发布罪己诏,列举自己的所有失误,还算有自知之明,但为时已晚,泰坦尼克号已经撞冰山了,无药可救了。
Why Mailbox died
Mailbox是有微创新的,swipe to archive已被所有其他邮件客户端成功抄袭。让个人用户掏钱比让企业用户掏钱难得多。邮件客户端的创业剩下的出路就是被收购,然后产品下线(或美其名曰被整合)。如此说来,mailbox不算失败。
Let’s not let fear defeat our values
政治正确的文章。继Mark Zuckerberg发声支持穆斯林后,google CEO Sundar Pichai以第一代移民+美国梦实现者身份现身说法。美国需要兼容并包接受各种移民,美国给移民们开启各种机会的大门。相信接下来各大硅谷名人也会纷纷表态。
2015/12/13 第427期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最好的商业模式
就是每个月订阅收费的模式:尽管经济不景气新用户不多,而且老用户也有一些会取消订阅,但至少每个月都能保证有一些收入。
内容营销手册
来自Y Combinator毕业班的创业公司Priceonomics结合自己的经验,写的极其详尽的内容营销教程。写什么内容,怎么让科技媒体小编报道,怎么利用社交网络传播,怎么招聘全职写手等。
这篇“文章”很长(其实是一本书),但(不用)一下午肯定是能读完的,很受用。最近跟一些在创业的工程师朋友交流,都纷纷表示他们花时间最多的不是编程,而是想方设法宣传自己做的东西-这是最难的部分,最需要花时间学习/摸索/实践的部分。
Stop building features, start building brands
在上线产品功能前的几个月里,把社交账号设立好,定时更新内容,争取一些种子用户,与他们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初步建立你的产品的品牌。
在Google工作最不好的部分是什么
Quora上很热门的Google前员工吐槽贴。政治斗争,招厉害的人来做螺丝钉(overqualified),每个产品都得假设一上线就有百千万用户量(往往浪费时间过度优化,实际上没那么多用户)。
还有一个吐槽的是写的代码80%是复制粘贴而成的模版代码,很多人(不得已)过度依赖公司里api / infrastructure,在公司呆的时间越长,越离不开公司,因为离开Google的环境就不会写代码了。
把 Google 换成一切员工数一万以上的巨型互联网公司(往往是年年被评为“毕业生最想去的公司”),都可以适用。工作多年后,大家都很心知肚明,一个公司的市值与公司底层员工的个人能力其实关系不大,但很多人仍误以为“公司牛,我就牛”。
2015/12/14 第428期
Building Products with a Community in Mind
作者根据她在Sosh,Quora 与 Stripe 的工作经验写的文章。要做用户参与度高的产品,得先了解目标用户是如何与其他人互动的,尤其是重度用户(whale users)。
部落冲突游戏是如何一天赚$500万的
每天赚$500万;每天花$100万做宣传。最初只在加拿大一个国家上线试水。部落冲突让玩家上瘾(hooked)的简单的 core loop:采矿 -> 修建筑/造兵 -> 再采矿。
“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产品设计
Reciprocity Principle:产品往往要向用户索取各自信息(邮件,电话)或者各种权限(推送,通讯录),在此之前,得让用户看到产品的价值/赢取用户信任/让用户先尝到甜头。
90:9:1 – 科技圈里的奇怪的比例
这个比例就是所谓的互联网1% rule:1%用户贡献内容,9%参与互动,90%只读。本文观察到这个比例也适用于产品的市场份额,比如桌面操作系统(Win:Mac:其他),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iOS:Win),搜索引擎(Google:Bing:其他)等。
不是所有产品类别的市场份额都符合这个比例的。
New Relic 的成长之路
与大多数在某领域做得不错的公司一样,New Relic 也不是最早做 APM 的。他们一开始只针对用 Ruby on Rails 写的 app,经营好这个小社区,稳步发展,在创业6年后上市。
2015/12/15 第429期
电话面试程序员的5个必要问题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Steve Yegge 还在 Amazon 工作的时候(2004年)写的长文,有理论,有实例,风趣幽默(尤其最后一部分的“快速拒人”征兆合集),值得细细品味。
我:“学过操作系统吗?” 他们:“学过,但年代久远,忘了,呵呵。” 我:“多久以前的事了?” 他们:“2年前。。。”
我:“用啥文本编辑工具写代码。” 他们:“Visual Studio“ 我:“在 Unix 上呢?” 他们:“vi”。我:“用过vim吗?” 他们:“没,我只用vi。。。”
当面试官在 onsite 的时候面试一个很差劲的 candidate 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在电话面试中识别出这种差的candidate,不要让他们前进到 onsite 这一步 --到了 onsite 就意味着要浪费好几个同事每人一小时的时间(乘以时薪,不便宜;并且每人少干了一小时有意义的工作)
Managers, Developers, and the In Between
普遍大家都是认为程序员转做管理才算是晋升(除了少数很酷的公司/少数有实力的人真心不这么认为外)。文章也没提出什么解决办法,但里面的讨论挺不错的。
网红现实中并不(都)那么风光
“你在Instagram上都有9万粉丝了,为什么还在餐厅做服务员?” 网红领域的中产阶级(有点红,但不是最红)跟现实生活中的中产阶级一样,赚得没别人想象的多:)
难道网红们得像以前的艺术家(梵高?)那样,死了后作品(自拍?)才能真正出名吗?
Your Best Work
吐槽开放办公环境的文章。为什么自以为很酷的公司都采用开放办公环境?除了促进同事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等bullshit以外(做决定的领导整天都在隔音效果好的会议室开会),恐怕还要归咎于高房价。
免费游戏中的 whales
IT公司语境下,whales 指重度用户(比如当大部分用户免费用产品,少部分重度用户花大钱支撑了公司大部分收入)。互联网/游戏都是遵循 power law 的。
2015/12/16 第430期
展望2016年,产品经理在走廊上都应该聊些什么(才显得有水平)
昔日微软Windows部门的老大Steven Sinofsky为产品经理们支招,点评各种科技圈热点(或未来的热点)。
The best product manager or product leader discussions to have in 2016:
Invest in Deep Learning
Bet on Mobile OS
Ride the Mobile/ARM Ecosystem Wave
Compute, Not Just View, on Mobile
Go with Public Cloud
Choose Platforms Carefully
Track Computer Science
Avoid the Bridge
Create “The Plan” with Quality In Mind
(猜测)Product Hunt如何运作的
一个产品到底是如何被提交到Product Hunt并出现在首页的?本文试图通过各种蛛丝马迹逆向工程Product Hunt实际上并不透明的工作原理。
Move Fast and Fix Things
来自 Github 的非常精彩的清除technical debt 的案例。用5天 part-time 的工作,成功重构 Github 的 merge 代码(Pull Request页面那个merge按钮的功能)。
重点看他们如何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何小心翼翼,如何用来自 production 的少量请求对比新旧代码在功能与性能上的异同。他们在 infrastructure 上的长期投资让诸如此类的代码重构/实验变得(相对)轻松愉快。Github一天能部署网站(github.com)代码60次之多。
来自社交网络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把自己生活中最精彩的1%呈现出来;但你却误以为他们100%的生活都是那么精彩;你嫉妒,你焦虑,你沮丧。心理医生给你开的医嘱:删掉Facebook(或其他社交)账号。
"Stalk acquaintances and compare your life to theirs, and bang, here comes depression. "
Yahoo 真正的问题不在 CEO 身上
“2015年,人们想要新的摇滚巨星;然而,20岁高龄的 Yahoo 就像已经变老(如果还活着的话)并且严重发福了的猫王。”
本文是用来反击最近很红的来自 SpringOwl Asset Management LLC 的 99 页幻灯片;该幻灯片阐述了他们认为的雅虎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振雄风:开除9000个员工(现有员工1.1万),停止提供免费伙食,换 CEO,引入战略伙伴来帮 Yahoo 处理阿里巴巴与雅虎日本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