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精选:2025年6月

研究发现大模型用户理解能力较弱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相比 Google 搜索引擎用户,使用大模型研究特定主题的用户理解能力较弱,原创见解较少。研究涉及四项实验,共有逾 4500 人参与。结果显示,大模型用户在研究上花费的时间更少,付出的努力较少,撰写的回复更短、细节也缺乏。在第一个实验中,逾 1100 名参与者使用 Google 或 ChatGPT 研究蔬菜园艺(vegetable gardening)。Google 用户的回复更长,措辞更独特,引用事实也更丰富。第二个实验以 AI 摘要或模拟网页的形式呈现相同的园艺信息,在近 2000 名参与者中 Google 用户给出了更深入更丰富的信息。

slashdot.org/story/25/06/26/1526210/study-finds-llm-users-have-weaker-understanding-after-research

中国五月份太阳能装机容量创下新记录

官方记录显示,中国五月份太阳能装机容量创下记录。单月新增装机容量超过其他国家 2024 年全年的装机容量。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5 月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 93 GW,打破了 2024 年 12 月创下的 71 GW 的纪录。太阳能装机容量大幅增长的一个原因是政府从 6 月 1 日起取消了对太阳能项目的电价保护:在保护政策下太阳能项目只要投入运营就能确保盈利。另一项于 5 月 1 日生效的政策加大了屋顶太阳能板接入电网的难度。分析人士预测,新政策将会放缓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增长。中国累计太阳能装机容量至今已超过 1 TW。

hardware.slashdot.org/story/25/06/23/2342253/china-smashes-solar-installation-record-in-may

减肥显著提升一个人的自尊水平

一项新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减重手术后的一年内,自尊得分翻了一番多。研究指出,减重手术后,患者的自尊得分从33.6上升到77.5,飙升131%。自尊得分范围从0到100,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尊水平和生活质量越高。尽管存在性别、年龄、种族或减重手术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差异,但减重似乎促进了自尊水平的提高,减重最多的人得分最高。研究作者称,“了解与肥胖相关的体重污名和心理社会因素对于提供‘全人照护’至关重要。虽然这些因素不应该成为接受减重手术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们应该是与患者对话的重要部分。”研究还发现体重污名与抑郁、焦虑、饮食失调和自卑等相关。在肥胖成年人群体中,体重歧视的概率为19%~42%,BMI较高的人和女性被体重歧视的可能性更高。

asmbs.org/news_releases/new-study-finds-self-esteem-surges-within-one-year-of-weight-loss-surgery/

三星在西亚北非出售的手机中预装了以色列软件 AppCloud

三星西亚北非用户报告,该公司在该地区销售的 A 系列和 M 系列智能手机中预装了以色列公司 ironSource 的软件 AppCloud。AppCloud 被认为是一款侵入性极强的软件,会未经用户同意或知情下收集敏感个人数据,用户无法在不危及设备安全性的情况下将其卸载。AppCloud 构成了巨大的安全和隐私风险,当地用户呼吁三星提高透明度,要求了解收集的数据如何使用,尤其是以色列在该地区展开大规模间谍活动的背景下。

smex.org/open-letter-to-samsung-end-forced-israeli-app-installations-in-the-wana-region/

气候变暖将显著影响粮食产量

根据发表于《自然》的全球作物产量分析,到本世纪末,每变暖 1℃,人均可用粮食每天将减少约121千卡。研究论文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 Andrew Hultgren 说,根据目前轨迹,在 3℃ 的变暖情景下,“这相当于每个人都不再用早餐”。Hultgren 和同事收集了世界上六大主粮作物的产量数据。这些作物提供了全球人类所需热量的 2/3 以上。他们发现,对于除水稻外的所有作物,高温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水稻在更暖的夜晚生长得更好。根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变暖情况下玉米产量比没有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降 12% 或28%,具体下降程度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是适中还是非常高。如果农民不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那么在本世纪末变暖程度高的情景下,作物损失将增加约1 /3。不过,研究人员指出,即便采取了上述农业适应措施,也不太可能弥补气候变化造成的巨大作物损失。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85-w

3 亿年前的全球暖化

地球正在快速变暖,但你知道吗?早在 3 亿多年前,类似的气候剧变就曾引发海洋生命的巨大波动。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研究报告:在晚古生代(约3.4亿至2.5亿年前),地球缓慢变冷时,海洋生物加速演化、种类剧增;而一旦气候急剧变暖,尤其是火山喷发带来的升温,便引发大规模物种灭绝。研究主角是一群叫做䗴类有孔虫(fusuline)的远古单细胞海洋生物,它们个体虽小,但数量惊人(图1),曾主宰海底世界,被誉为“碳酸盐岩工厂”。团队发现,9180 多万年间,这些生物经历了两次“多样化爆发”和四次“灭绝危机”。尤其在 2.6亿 年前峨眉山大规模火山喷发前后,体型较大的䗴类几乎绝迹;而 2.52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超级火山事件,更彻底终结了这个庞大家族的演化历程。值得警惕的是,人类活动引发的现代全球变暖,其速度已远超古代峨眉山玄武岩和二叠纪末火山事件带来的变暖速率。当前的海洋生态系统或正经历类似䗴类曾遭遇的命运考验。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87934?language=chinese

智能手机是人类的寄生物

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寄生虫如头虱、跳蚤和绦虫一直伴随左右。但现代最强大的寄生物并非是吸血的无脊椎动物,而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寄生于我们的时间、注意力和个人信息,为科技公司及其广告商谋利。从演化和寄生的角度看,智能手机对社会构成了独一无二的风险。寄生虫的生存依赖于宿主,离开宿主会很快死亡,以头虱为例,它给人类带来的代价主要是痒。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很多人都离不开它。它带来的代价是一部分人沦为其奴隶,导致睡眠不足、线下关系薄弱以及情绪紊乱。人类与智能手机的关系一开始是互利共生(mutualism),但逐渐的演变为寄生关系。它提供的流行应用不是为了用户的利益,而是通过操纵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为其开发商和广告商谋利。用户是宿主,而智能手机就是寄生物。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限制,至少能恢复部分互利共生的关系,但科技寡头们的实力非普通人能抵挡。

https://theconversation.com/your-smartphone-is-a-parasite-according-to-evolution-25679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048402.2025.2504070#abstract

石油巨头面临首宗气候死亡诉讼

2021 年 6 月 28 日,一股热浪席卷西雅图,气温升至创该市记录的 42 摄氏度。当天 Juliana Leon 被发现昏迷在车内,不久后因体温过高(Hyperthermia)而死亡。现在她的女儿 Misti Leon 向华盛顿的一家法庭起诉了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和英国石油在内的七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指控这些公司过失致死(wrongful death)。她声称这些公司通过生产销售化石燃料,加剧了导致她母亲死亡的极端高温。起诉书称,这些公司几十年来一直知道其“化石燃料产品在改变地球大气层”。诉讼指控这些公司创造了一种“依赖化石燃料的经济”,导致“更频繁、更具破坏性的天气灾害以及可预见的人员伤亡”。归因科学研究认定,如果没有人为气候变化,2021 年的热浪“几乎不可能发生”。诉讼寻求赔偿,并为开展关于化石燃料在全球暖化中作用的公众教育活动提供资金。

https://yro.slashdot.org/story/25/06/18/1951212/major-oil-companies-face-first-climate-death-lawsuit

秸秆覆盖大幅增加竹林土壤碳排放

在南方的毛竹林里,冬季覆盖秸秆是常见的管理措施——农民用稻草、竹枝等材料覆盖地表,既能保温保湿,又能促进春笋提前上市,增加经济收益。但这种看似“常规”的操作,却可能悄悄改变土壤与大气间的碳交换。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在浙江湖州的毛竹林中设置了“无覆盖”、 “一年覆盖”、 “连续三年覆盖”三组处理,持续监测覆盖期和覆盖材料移除后的“长期效应期”土壤CO2排放及相关指标。结果发现,覆盖期间,秸秆覆盖区的土壤CO2排放量比无覆盖区高出约18倍。这主要是因为覆盖材料像“保温被”一样提高了土壤温度,为微生物活动和竹鞭、竹笋生长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加速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植物根系呼吸。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覆盖物移除后的“长期效应期”,碳排放仍比未覆盖区域高出230%–270%。此时,土壤温度对排放的影响减弱,而土壤养分成为关键驱动因素——覆盖过程中,秸秆及配套的猪粪等材料分解后,显著提升了土壤中有机碳、氮、磷等养分含量,为微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持续刺激其活性,从而维持了较高的CO2排放水平。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87996?language=chinese

使用大模型如何影响你的大脑

MIT 的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成三组,分别使用大模型、使用搜索引擎以及不使用任何工具纯靠大脑,让他们完成 3 组相同的作业。第四组测试调整了要求,让大模型组不使用任何工具,而纯靠大脑组允许使用大模型。研究期间他们使用脑电图 (EEG)记录了参与者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三组参与者有着显著不同的神经连接模式,反映了他们使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大模型组的神经连接总体上耦合最弱,纯大脑组神经网络最强最广泛,而搜索引擎组处于中间位置。在第四组测试中,大模型组的神经连接较弱,alpha 和 beta 网络参与度不足。相比下大脑组神经连接仍然很强。研究凸显了使用大模型可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

https://www.media.mit.edu/projects/your-brain-on-chatgpt/overview/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