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文章第98辑

2017/07/20 第971期

创业成本越来越低,但成功的代价越来越高

云计算、用 SaaS 搭积木、互联网/App Store分发渠道等让创业的启动成本变得很低,但创业的多了、竞争激烈了,普遍都得花钱做广告买用户增长了。
前几年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免费的)病毒式传播比较容易,最近社交平台的算法都迫使你得花钱买他们的广告才能有效传播了。竞争的门槛提高了不少。
垄断性的广告平台如果想自己卖东西,在自己的平台说一声就行了,免费。比如 Facebook 在 Newsfeed 里放上卖自家 Oculus VR 设备的广告、Google 网站放上卖自家智能音箱 Home 的广告,这种随随便便就能把一条消息放到几亿人眼前的能力,小创业公司自然望尘莫及。

为何我要创业

有些人能力就是得在逆境中才能表现出来,喜欢走不太确定的路,能够为自己的失败负责。Y Combinator 的 CEO Michael Seibel 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这种人是到底是怎样的。
"For many people, the longer they work at a big company making a large salary, the higher their personal expenses rise, and the lower their chances will be of starting a startup, even if that is their eventual goal."

How we get great testimonials

SaaS 产品的宣传页面都要放一些用户夸奖自己产品的话。Baremetrics 搭了一套采集用户 testimonials 的自动化流水线。

Eisenhower Box

紧急且重要的事:立刻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做好计划,以后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交给别人做;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不做。
高效工作的重要原则:没必要做的事尽量别做或尽量交给别人做。紧急的事往往是不重要的,而重要的事往往是不紧急的,因为重要的事多是跟长线投资有关、服务于长远的目标。

赶在父亲去世前做出了父亲的不朽化身:聊天机器人

2016年,他爸查出肺癌晚期,生命只剩几个月了。他安排他爸进行大量录音、讲生平故事,共9万个词用来训练AI;使用PullString开发出具有父亲思想的文字聊天机器人。
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了你的所有记忆、和你有相同的品味、能做出与你相同的决策,这个东西是不是你不朽的化身?最近几年出生的人,他们这辈子可能每天都有文字聊天记录、图片、音频、视频的记录(以后可能还有VR),这一辈子的大数据能否训练出很高仿的 AI?

2017/07/21 第972期

On being a remote … manager

作者分享了他做为一个远程工作的manager的经验:开会时只要有一人是远程连线进来的、所有人都得用自己电脑视频连线,以示公平;定期与公司总部的其他同事 1:1,以获取公司里的小道消息。

采访 DigitalOcean 的 CEO 与 CTO

2003年创立主机托管的公司ServerStack,做了8年,年收入几百万刀;2011年转型做DigitalOcean,避免与AWS正面竞争、巧妙定位为针对个人开发者与小团队的超简单的VPS服务。
如果他们没有做了8年的第一家公司 ServerStack,就没有后来的 DigitalOcean。一开始 DigitalOcean 的机器、监控系统、运维人员、$100万启动资金直接从ServerStack挪用,从写第一行代码到走红,用了18个月。
当年他们做ServerStack时在品牌上输竞争对手Rackspace太多了,后来他们读了很多品牌、创业方面的书,做第二家公司 DigitalOcean 时懂得做市场定位,算是第一家全面提供ssd的VPS提供商,最便宜的VPS是$5,利润也有 50%。
湾区日报的服务器也是放在 DigitalOcean 上的,简单便宜不操心:)

在 SoundCloud 工作的一周

从苏格兰搬到柏林的 SoundCloud 工作,租房合同签了1年;周一入职,新员工培训,周四晚上公司裁员40%(包括他),周五收到60封推荐新工作的邮件。
他做的这个电子表格火了一把:列出了被 SoundCloud 裁员的人的相关资料,欢迎推荐新工作机会。其实可以做一个线上服务,专门针对大批量裁员的公司、挂靠被裁员工的简历,这些人找工作动机很强烈,质量也不差(大批量被裁往往是业务调整而非个人能力)。

$1 的营销咨询

作者给公司们提供营销咨询的服务,30分钟、收费$1,给你营销上的反馈。只收$1,怎能赚钱?客户掏钱了、感受到他的服务质量了,就比较容易在未来掏更多钱。$1的噱头本身就是在营销。
就像超市里总有一些东西是 loss leader,卖得超便宜、根本不赚钱,如鸡蛋与牛奶等生活必需品;把顾客吸引到店里,有了人流量,有了眼球,店里各种推销让他们不知不觉掏钱买更多计划之外的东西。

2017/07/23 第973期

在 Amazon 工作,厕所是办公室的延伸(2015)

Amazon 前员工:男多女少,男厕所不够用;蹲坑时隔壁坑位的人很自然地与你聊工作;带电脑去蹲坑、同时写代码,出来后还不擦电脑的;总得琢磨得去哪些楼层的厕所才不会碰到怪人。
文章比较老了,2015年的,那时候 Amazon 的狼性工作文化被纽约时报曝光,一系列同款文章纷纷出现。本文作者说他其实很适合在 Amazon 工作,只是对厕所文化比较那什么而已。现在是 2017 年了,Amazon 的工作环境应该有所改善了?

如何在工作之余找精力做 side project

很多人想做 side project 而又无法动手做的借口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太累了。可以回家后休息1、2个小时娱乐放松一下、与白天的工作做一个切割,再用半小时、一小时做 side project。
而且不要太晚睡,做 side project 没有 deadline 的,没必要加班加点,贵在坚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只要坚持一个月下来就是很客观的工作量。
可以到湾区论坛看看别人做的 side project,获取一下灵感:)

安全上网

怎样才是“不安全地”上网?在网上看帖/发帖 -> 坏蛋把你给人肉出来 -> 坏蛋在线下找到你、迫害你。安全上网四个级别:能看我想看的信息、能匿名发帖、能用假名发帖、能安全用真名发帖。

风投隐晦地表达 “我不想投资你” 的几种常见方式

都是套路。风投一般不会轻易地、明确地说 no,都要钓着你,万一哪天你撞大运火了、他们留了后路才能回过头来追着你投资你的公司。
很多创业的朋友纷纷表示:不要跟风投里 “partner” 级别以下的人浪费时间;如果你没法跟 partner 说上话,可以直接 move on 了。风投里各种职位,头衔看上去很吓人,一堆的 VP,都是唬人的,他们又没法做决策。

采访 Nick Szabo

Cryptocurrency 泡沫化得很厉害,在硅谷创投圈饭桌上很难不聊到这个话题。这个长达2小时30分的 podcast 应该能让你补充相应的知识,才不至于在别人聊得火热时你只能在饭桌上默默吃饭:)
Nick Szabo 是 cryptocurrency 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工作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来的比特币、ethereum等的设计。Ethereum 货币 ether 的面值里的 Szabo 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而 ether 最小面值 wei 则是以另一华裔专家 Wei Dai 的名字命名的。
这个 podcast 有点长,说不上是“懒人包”;但能算是一站式的了解各种 cryptocurrency 术语、运作机制的绝佳材料。当然,想更深入了解的话,还得阅读 podcast 中提到的那些补充资料)。这个 podcast 是这几天来不同职业(律师、创业者、风投)的几个朋友给我推荐的,因为我对 cryptocurrency 真的很不了解。。。

2017/07/24 第974期

The Most Important Moat

主要以 Amazon 为正面例子、同时以以沃尔玛为反面例子,阐述了商业上最重要的壁垒:客户至上,目光放长远一点、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价值。
"… the Bezos Moat as a company whose moat stems from its ability to provide value to the customer on a consistent basis."

SoundCloud 失败的商业模式赶走了内容创造者们

2007年成立,SoundCloud 期望成为声音领域的 YouTube,但长期以来无视某些内容创造者的恶意营销、也无法让其他拥有大量粉丝的创作者们赚到钱,网红们就只能带着粉丝投奔其他能赚钱的平台去了。
SoundCloud 的情况与被 Twitter 收购、又被 Twitter 亲手扼杀的 Vine 类似:对于新的社交网络平台,光有大量用户是不够的,你还得能留住网红,别让网红因为在你平台赚不到钱而跑到竞争对手的平台去了。

记一次精心策划的病毒式营销

当你在网上看到一篇很多人转载、转发的文章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十有八九是一次团体作战、精心策划的、多渠道营销。本文就是描述了这么一个案例。
写完文章、点击发布按钮后,如果啥也不做,那这文章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当今这个时代充满噪音,你的文章很快就被淹没了。本文的案例:他们通过多个渠道让记者、网红、线上媒体的编辑们知道要推广的该文章的存在,以期望被他们转发、被他们报道;甚至花钱在Facebook专门针对记者、编辑们做广告。

On becoming me-shaped again

作者厌倦了科技圈中“把个人身份与工作单位紧密结合”的现象(自我介绍以“我在某某牛逼公司工作”开头、谈话内容都是公司/工作),你的身份不是由你的工作单位定义的,生活中还有其他精彩的东西,她想做回自己。
两年前推荐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培养硅谷真友谊;因为你在某名公司工作,你吸引来的“朋友”并不是想与你这个人成为朋友,他们是想与“名公司”成为朋友。你分得清哪些人只是“connection”,哪些人是“friend”吗?

在 iPad Pro 上进行网站开发

用 Working Copy 得到使用 git 版本控制的代码,用 Textastic 写代码,通过 git push 触发部署代码到 VPS 跑测试服务器,用 MIHTool 做浏览器连到测试网站进行调试。
这个方案可行,但开发时的 feedback loop 有点长:改了代码、git commit / push 到 Bitbucket、通过 Bitbucket 触发代码部署到测试服务器 VPS,说不定还要重启服务器,至少也要几十秒的时间。如果能直接在 iPad 本地改代码、保存后自动 scp / rsync 到 VPS、省略 git push 以及部署代码这一步,就能省不少时间。
不过这样的尝试确实初步证明了在 iPad Pro 上写代码是可行的,随着开发工具类的 app 的不断改进,相信不久的将来真的有人能用 iPad Pro 进行比较严肃的开发活动:)

2017/07/25 第975期

你的恐惧与愤怒是如何帮媒体们盈利的

本文算是 “震惊!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 这类标题党的理论依据了:)线上媒体写文章花的时间不多,但“包装”却要下一番功夫,一切都是为了利用人的七情六欲来获取点击量。

从 Venmo 等移动支付、转账 app 的普及,我们知道朋友有多廉价了

以前朋友出去吃饭,要嘛抢着买单、要嘛AA的时候一个人全付了再取整向其他人收钱(做人情、忽略零头);现在手机转账,精确到几毛几分钱。这是好事(方便)还是坏事(没人情味)?
Venmo 还有个功能:你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转账活动(当然可以隐私设置的),大概能猜出这两人是否在拍拖,或者看到别人出去玩但没叫上你而感到失落、愤怒。

避免自己制造的麻烦

不拉风投又能赚不少钱的 Basecamp 的创始人 CEO Jason Fried 又来藐视那些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拉风投、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人浮于事的普通公司了~
避免用户快速增长、避免公司员工快速增长、避免大团队做项目、避免很长的项目周期、避免无用的长期计划、避免与其他公司浪费时间谈合作、避免管理层的官僚主义拖慢了做决策的速度等等。

风投加持的创业公司在开源社区里搞破坏

新套路:创业,融资;用户群体是开发者;取得一些开发工具类的开源项目的控制权后,改代码,植入公司广告;不用花钱就能做广告,鸡贼。
文中曝光的公司是 Kite,做 IDE 的插件、用人工智能与程序员结对编程。其创始人 CEO 是 Adam Smith,他是 Dropbox 创始人 Drew Houston 在 MIT 读本科时一起混兄弟会的哥们;Drew Houston 在 2013 年 MIT 毕业典礼的讲话 中提到了 Adam Smith:当初看到好哥们 Adam 十分顺利的创业过程,Drew 心理也是很不平衡的(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
“… as time went on they kept getting pulled away by potential investors who would share their secrets and take them on helicopter rides. I was a little jealous — I had been working on my company for a couple years and Adam had only been at it for a couple months. Where were my helicopter rides?”

管理 Uber 官方网站上的内容的 CMS

Uber 的网站针对全球各地区的宣传内容都得有所不同,以前是各地区运营团队自己搭小网站,高峰时有1500多个微型网站。现在他们做了个统一的、很复杂也很灵活的 CMS。
该 CMS 取名叫“变色龙”(Chameleon)。新人入职(或其他团队的人)很容易被这些顾名无法思义的名词弄晕;取这些名字听着很酷、图一时爽,但对跨团队的沟通交流来说却是个障碍。当然了,他们高兴就好:)

2017/07/26 第976期

How to Not Give a Fuck

没必要太庸人自扰、活得那么累。保住底线,保证能吃饱、有地方住,其他事情都好办;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生活都很忙,根本没人花会花心思去惦记着你。
认识一个人足够长的时间后、而且生活有足够大的交集,如果没听过任何关于他/她的批评、负面言论,那这个人十有八九活得很累,要营造一种光鲜亮丽、十分完美的良好形象,很不容易,思想负担太大了。
突然想起一个相关、又不相关的 Quora 回答:外星人如果能星际旅行的话,怎么还不与地球人联系?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如此之渺小;外星人与地球人联系,就像你从纽约开车去洛杉矶,你压根不会注意到在路上碰到的附着在某只蚂蚁身上的一个细菌。地球很渺小;你,作为一个个体,更渺小;没人在乎你的。

Twilio 的潜在的 $530 亿商机

Twilio 从创业初就主打开发者市场、提供发短信打电话的 api,还催生了几家创业公司,最终上市了。但作者认为 Twilio 不应该只盯着没法做决策、没法花大钱的开发者,还应往上层应用去努力,进军人傻钱多的企业级市场。
本文很长,很长,很长。跳着看的话,可以看到一些潜在的、可以用 Twilio 的发短信打电话 api 做的应用(创业 idea)。比如在不同的宣传页面放一个不同的电话号码(在 Twilio 上创建一堆号码很容易),这样就能追踪到(潜在)客户是通过哪个宣传页面看到电话号码,再结合其他的点击、浏览数据,客服就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付费订阅的、针对本地小市场的体育媒体

The Athletic 是去年 YC 夏季毕业班的,年费 $40,无广告,针对个别城市职业球队的死忠粉丝。真有人会付费?争取1千个订阅用户的速度:去年在芝加哥用了8个月,今年在克利夫兰用了48小时。
他们目前只报道四个北美城市:芝加哥、多伦多、底特律、克利夫兰。选定城市后,他们网站就默认你只看这个城市的职业球队的报道了。这比 ESPN 之类的全国性的 one size fits all 的模式有针对性。由于是付费订阅,就不用靠广告;由于不用靠广告,就没必要争取超多的用户,也没必要标题党骗点击。

Problem-Market Fit

创业初先找问题、找所谓的用户痛点。问自己:1,他们认为这是个 problem 吗?2,你提供的解决方案他们真能马上采用吗?3,如何让他们知道你有了这个解决方案?

为何编程速成班纷纷倒闭

公司们对程序员的需求是很大,但目前还不至于大到需要到速成班里抢人的地步;真能用心培养出合格程序员的话,速成班是要亏钱的,只能以量取胜、批量生产。

2017/07/28 第977期

卖给 Jeff Bezos 的 Basecamp 的股份

号称不融资、且能赚很多钱的 Basecamp 俩创始人在 2006 年卖给了 Jeff Bezos 一些股份,俩人各得几百万美金。他们公司盈利按比例给 Bezos 分红,Bezos 已赚回投资的钱的五倍了。
传统风投都是 go big or go home 型的;但 go home 的情况是居多。这种跟投资人利润分成的模式听起来很合理,但在浮躁的科技圈中却比较少见。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资产为零到小几百万的跳跃是巨大的;但小几百万到更多的钱(几千万?几亿?)对生活的影响差别不大。本文很应景地写在了 Jeff Bezos 短暂地成为全球首富的今天:)

Betting on Things That Never Change

1995年 Amazon 第一版的网站上的宣传口号:One million titles, consistently low prices。永不变的东西:顾客永远喜欢低价、想买的东西你必须得有卖。
科技再怎么进步,人性的东西都不太会变。各种欲望、贪婪、虚荣、想省钱、想省时间等。做产品、创业要牢牢抓住这些不变的东西。

Podcast is the New Blog

就像开博客做内容营销一样,越来越多的公司把宣传渠道拓展到了 podcast。Podcast 的听众大部分是 iPhone 用户、有钱、学历高;这个战场竞争还不是那么激烈,现在占坑还来得及。
案例:Slack 官方经营了两个 podcast 节目 — slack.com/podcast 以及 slack.com/varietypack。有资源(时间、钱、人力、能力)去经营 podcast 的公司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How to Tell the Truth

作为一个领导,如何向员工们传达坏消息(如大裁员、销售不给力等)?是隐瞒不说呢、撒谎、还是把丧事办成喜事?你无法改变事实,但你能赋予事实新的含义。你懂的:)

每天吃冷冻披萨:边带娃、边做创业公司 CEO、同时还怀孕

本文叙述了她一天的时间安排,工作与生活的界线很模糊;肚子中的孩子随时可能出生;还有个2岁半的孩子,天天让她带冷冻披萨去学校当午餐,美国人带娃真不操心的:)

2017/07/29 第978期

Improving Web Performance to Mirror Engine Speed

来自 Algolia 的网站(前端)提速的经验分享。他们是做搜索引擎的 SaaS,“速度快”是主要卖点;官方网站是公司门面,得给人留下好印象,得优化访问速度。
文中没有什么很创新的技巧,都是现在大家常用的 best practice,就当温习一下旧知识了:)

投入很少的时间、但赚很多钱的做了10年的 side project

他做了个歌词网站,主要靠搜索引擎带来流量,十年下来累计访客10亿,高峰时月收入$10万;一台云服务器,请了个part time的编辑每天添加内容,全屏广告CPM能达到$30。

邮寄 10 万张贴纸给全球各地的用户

dev.to 搞了个营销,免费寄贴纸给全球各地的用户。这有什么难的呢?寄给国内一两个人很容易,但寄给世界各地10万人就很难了。不看文章,你能想到有哪些难点?
想起一个很经典的 Quora 问题的回答:为什么 Facebook 需要那么多开发人员?“给我烤个饼干”,这是很容易的,一个10岁小孩都会;“给我烤 10 亿个饼干”,需要多少人才能搞定?“做个日访问量10人的网站”,一个小学生都能做;“做个日访问量几十亿的网站”,需要多少人才能搞定?

How to Feel Progress

工作中要想心情好、有干劲、能有动力坚持做完一个项目,就得有一些 "small wins",得感受到有进展。可以在白板上、用便签条展示出完成的任务,相当于模拟出一个“进度条”。
"Of all the things that can boost emotions, motivation, and perceptions during a workday,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is making progress in meaningful work. And the more frequently people experience that sense of progress,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be creatively productive in the long run."

采访十几个前员工:SoundCloud 衰败的内幕

2014年初 Twitter 差点收购 SoundCloud,CEO 到处跟人说“今天就要签字了”。结果 Twitter 决定不收购了,SoundCloud CEO 很受伤。领导人看着很不成熟啊。
SoundCloud 一开始是俩创始人的 side project,用于分享自己创作的音乐片段;07年花了 $400 买了 SoundCloud.com 的域名;08年10月结束 beta 测试、正式上线,注册用户2万;2010年5月注册用户1百万。网站的内容是不错,主打独立音乐人的作品,就是不赚钱;但创始人早已先富了,跻身上流社会了。
这个。。。"One former employee who left in the summer of 2016 remembered a photo of Ljung(SoundCloud 的创始人、CEO) taking a private jet. “People were like, that should be going to my salary,” they said."

2017/07/31 第979期

在机器人经济里,人类都是营销人员

上世纪末 ATM(自动柜员机)的普及反而让银行里的人类柜员数量增加了;因为人类柜员可以给其他人类推销一堆理财产品啊~ 按照这个套路的话,机器人出现后,人类的作用将仍是忽悠其他人类。

每七年一次的金融危机

作者以过来人身份教大家如何判断当前形势是不是泡沫;为迎接泡沫破灭,作为一个个体应该如何准备、避免损失。上次金融危机是07到09年;好吧,不一定是7年,有时候偏差个1、2、3、4年吧:)
形势好的时候,人们追捧神童、成功的年轻人;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向长者寻求帮助。
经济泡沫出现的征兆(请运用你成熟的判断力与幽默感阅读以下文字)?娱乐明星开始成为风投;科技公司CEO成为娱乐明星;开始有一个人当2家公司CEO的情况;公司里的伙食非常的好;媒体纷纷发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不是泡沫;平庸的程序员开始拿6位数美金的工资了;富豪们开始寻求长生不老药。

用 Emoji 深入浅出解释比特币的工作原理

这一系列科普文章不错。比特币如何转账?啥是 hash?挖矿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种“虚拟”的电子货币有价值?
"Gold gets its value by being a precious metal, and a winning hash gets its value by being a precious number."

我的新电动汽车真的就像手机一样

微软前 Windows 部门老大 Steven Sinofsky 的体会:其实不用经常充电(两天一次?);封装得很好,不将零部件、底层运作机制暴露给最终用户;酷炫牛逼创新的功能都是通过软件来提供。
2000年左右拥有手机的人可能觉得一部手机能用好几年;但现在基本上每两年就换一部手机了;核心的打电话功能没啥变化,但在十几年前看来是“鸡肋”的功能(如摄像)却一直在改进。过去与现在一辆车能开好几年,那会不会以后每两年换一部车?核心的“开车”功能可能变化不大,那其他的“非核心”功能呢?
Tesla 卖 Model 3 就像 Apple 在卖 iPhone;汽车界的 iPhone!

将原创的 Podcast 内容拍成电影、电视剧

用 podcast 讲故事,依靠 podcast 特有的宣传渠道争取一批听众;如果效果不错,卖 IP,出书、拍电影、电视剧。做 podcast 的成本显然比拍电影、电视剧低很多,算是先实现 MVP。
有点像在网上写小说,反响不错了就卖 IP,拍电影电视剧。

2017/08/01 第980期

无人驾驶车带来的新商机

文中抛砖引玉举了几个例子:私家车少了,住宅的车库、公共停车场可改造成其他用途;人不用开车了,解放了的双手可以放心吃零食、解放了的眼睛可以看看广告了。
车上的广告有啥特点?可以根据你的地理位置给你显示很 local 的、很相关的广告;说不定以后打车不用钱,看广告就行了,由广告商买单。无人车上还可以放卖零食的自动售货机,已经有创业公司做了。

LinkedIn:用爬虫抓取我家网站的公开页面是违法的

小公司 HiQ 的商业模式:抓取 LinkedIn 上公开的简历,把数据卖给那些担心员工离职的雇主们,便于他们监控哪些员工比较可能跳槽。这样抓取 LinkedIn 网页违法吗?
辩论一下:1,你的网站信息是公开的,凭什么我不能抓取?如果你不想让我抓取,就设为登陆后才能看到,别公开啊。2,创业初期普遍都要先抓取别人家的数据(美其名曰:聚合),若这样是违法的,这个行业没人是干净的啊;搜索引擎还缓存别人家的网页呢。

Feature Creep Isn’t the Real Problem

产品功能繁多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症状。根本原因可能是不理解目标用户,可能没有一套衡量新功能有没有必要做的方法论,也可能是团队里的人思想不统一、因不知道同事在做啥而做了重叠的功能。

Cryptocurrency’s Netscape Moment

上世纪网景的上市拉开了互联网创新(泡沫?)的序幕;现在的 cryptocurrency 也发展到了可以拉开新一轮创新(泡沫?)的序幕的时候了。比特币俨然(要)成为黄金替代品了,其他虚拟货币则是白银。
前几年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但文章里说 “this time feels different” — 有看昨天推荐的每七年一次的金融危机的读者可能会察觉到,这就是泡沫出现的征兆之一啊:媒体纷纷发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不是泡沫”!

如何在 Product Hunt 上线你的产品(官方指南)

Product Hunt 官方博文很详细地解释了“Hunt”一个产品的流程,给出了具体例子、文案以及上线当天进行宣传的最佳实践。
其实最有效的手段是(他们肯定不会跟你这么说的):常在 Twitter 上跟 Product Hunt 那帮人互动、至少混个脸熟;最好去参加线下活动、跟他们认识;各种因缘际会之后,跟他们混熟了;到了上线的时候,跟他们说一声就是了。
真实案例:一个朋友的产品还在 beta 阶段、还不想上线,但被别人推到了 Product Hunt 上了;Product Hunt 的创始人认识我那朋友,主动将那帖子撤下;几天后,产品到了正式上线的时刻,晚上0点左右与 Product Hunt 的人协调好,一、二、三,上线;然后也是要各种拉票。自己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事的。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