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7 第391期
如何给你做的游戏定价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很有意思的讨论。独立游戏开发者们应该会比较有共鸣。什么时候该全价?什么时候该打折?打多少折比较合适?什么时候该捆绑销售?
有一部讲独立游戏开发者的纪录片 Indie Game ,道尽独立开发者的酸甜苦辣(苦辣的部分比较多),我以前是在 Netflix 上看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看完这部片后,就买了 Braid 玩了几天:)
Product insights from Wechat
文章最后总结的微信产品哲学讲得不错。文中也提到用户使用多个微信账号,这应该是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吧?当工作与虚伪渗透到朋友圈时,很多人应该会选择重建新账号,只加真的朋友,只看真的朋友圈。
Bloomberg Terminal
从80年代一路红火到现在的电脑产品,除了Windows与Mac外,当属金融圈大名鼎鼎的(可能IT圈的人比较不熟的)“彭博终端”。每年订阅费$2.4万,全球31.5万订阅用户(可以做一下乘法)。
Bloomberg terminal 有封闭的专属网络(不与互联网相连),Windows客户端,奇特的键盘,实时的股票行情金融新闻。虽然很贵,但用过的都说好。Michael Bloomberg 在1981年被裁员,用遣散费$1000万(没看错,$1千万)创业;后来当了3届纽约市长;身家接近$400亿。
纽约时报如何应对官方网站挂了的情况
通过社交网络及时与用户沟通,不遮遮掩掩。用户访问不了官方网站长达2个钟头,纽约时报就大方地把整篇新闻稿件通过社交网络(Facebook)发出。
这种透明及时的危机处理挺不错的。现在的用户逐渐开明起来,也都能意识到运营网站的也同样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所以只要开诚布公,真诚地与用户沟通,(大部分心智成熟的)用户是能理解的。
2015/11/08 第392期
Performance review
在大公司工作的人都很熟悉这种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的 performance review。你评价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表现如何,同事之间也互现评价。本文详细描述了具体如何操作。
创业公司一般发展到万不得已了才实行这种 performance review 的机制,因为这很耗时间,员工其实也普遍有抵制的情绪。很多公司往往都要用贡献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让全公司来做这件事。
四口之家的旧金山蜗居生活
我这个标题取得似乎有点悲观,其实原文是挺乐观正能量的。作者写了住小studio的心得体会,生活小窍门,以及喜怒哀乐,很真实,住在旧金山城里在创业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基本都是这样的。
Google 里的工程师质量在下降吗
这是 Quora 上的匿名答案(讲公司坏话当然要匿名了~),可能有偏见,但一些点还是不错的(也能应用到Google以外的大公司)。不管多好的大公司里,你碰到那种“这么垃圾竟然也能被招进来”的人会很多。
大公司里有成熟的infrastructure,作为个体,大部分情况你只要从code base复制粘贴代码,运行一些神奇的命令,代码就神奇地被部署到某个地方,神奇地运行起来。也不用理解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很多在大公司里被宠坏了的工程师们离开了公司里封装得很好的api就写不了代码。
The cloud wars
对 Cloud 这场战争里的主要玩家们进行了点评,主要是“Seattle race”(微软 与 亚马逊的对决),没硅谷什么事。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对比,看看每家的明星用户都有谁,然后对比一下这些明星用户的名气与规模,间接就能对比各家Cloud的实力了(似乎有点伪科学~):Amazon的用户有Netflix,Airbnb,Yelp等;Google的有可口可乐,Best Buy,Snapchat等;微软的有GE Healthcare,NBC,Xerox等
谨慎地把用户提出的功能请求加入产品里
不要用户说他想要A功能,你就真的立刻马上不加思考地加了A功能。要把用户说的话翻译一下(声音大的未必是真用户),理解他们的需求,不要停留在功能表象上。
“Don’t just give clients what they ask for — solve their problems.”
Rework 这本书里在处理用户请求方面也讲得很好。刻意地放弃一些用户(伪用户),你不能迎合每个人。也没必要把每个用户的功能请求记下来。如果真的是民心所向的功能请求,用户们会不断地告诉你;如果只是极个别用户的古怪的请求,可以忽略。
2015/11/09 第393期
电脑程序员不配被称作工程师
用批判的眼光来看这篇奇文。其他领域工程师需要从业资格认证才能上岗,而程序员通过自学也能动手“改变世界”(嫉妒吧?);其他领域的工程师做高质量的东西(如桥梁,大楼),而程序员做充满bug的软件。
Distribution is 80% of Your Problem
文章提出了 app 分发渠道的一个思考框架:你的app的模范用户是怎样的,尽量具体(计算机系大学生,还是互联网公司ceo)?到哪里找这些模范用户?解决模范用户的痛点,口碑营销,让他们帮你宣传。
“Without real word of mouth, there is no scale”
社交阅读 app Flud 验尸报告
2013年的老文章了。这种阅读类(rss,社交)的 app 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的。用户对手机阅读的需求很大,但这些华丽的 app 都没解决最本质的问题:高质量的内容。
我的一点幼稚的想法:在阅读app里引入社交的元素,似乎是不错的想法,因为理论上朋友们会互相推荐好文章,你也就能看到好文章了。但问题是,一个人在线上的品位是由真实生活中的个人素质决定的,你follow的那些“朋友”如果现实生活中是阿猫阿狗,他们能在线上推荐出什么好内容?
何时向新技术说 no
工程师们都喜欢把玩新技术,各种酷炫的新的web编程框架,各种新语言,各种 nosql。但在公司里引入新技术要谨慎。这是Stripe的工程师写的,某些情况下可以安全地尝试新技术,比如开发环境里引入新工具;某些情况下要小心谨慎,或者尽量避免引入新的技术,比如数据库方面。
如果想在 production 中换掉某个关键的系统,比如数据库,那可是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拍脑门就能换的:数据迁移不容易,监控,报警,logging,参数调优,备份,出错处理等都得考虑仔细了。团队还得集体学习一下新技术。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保守的态度,不与时俱进 -- 吃过几次亏后就能理解了。
Netflix 从 AWS 故障中学到的教训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写于2011年,这应该是 Netflix 迁移到 AWS 后经历的第一次 AWS 大规模故障了。本文总结了面对这种故障,Netflix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这些宝贵经验对于越来越依赖于 cloud 各互联网公司都挺有借鉴意义的。同时Netflix这种开诚布公的,公开透明的沟通,乐于分享实战经验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2015/11/10 第394期
鼓励用户拿好评来换付费账号
如果用户不想花钱成为付费用户,那就鼓励他们给你写好的 review,然后让他们免费成为付费用户。现在很多去餐厅吃饭,如果用Yelp checkin写好评之类的,就给你打折。
Lorem Ipsum 是什么
Lorem Ipsum 是一大段拉丁文,常用来作为排版的占位符。比如设计一个网站,页面要有大段文字;你不关心文字具体内容,但远远看得长得像真的一样,就用 Lorem Ipsum。
(如果你要去刺探竞争对手的线上服务如何,也可以去他们网站注册个账号,个人简介发帖啥的用上一大段 Lorem Ipsum,嘿嘿。)
革命前夕的拂晓:比尔盖茨在哈佛
只申请三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三家offer都拿到。刚入大学,花几个晚上的时间,为自己高中时开的公司填税表退税。选的课都不去上,只去上没选的课。以及在盛产外星人的那个州做成了微软第一笔生意。
那一年,1975年,微软的官方网站有所记录:公司年收入$1.6万。
Facebook最初版本主要代码是一月份的时候写的;比尔盖茨他们的那个Basic解释器也是在一月份写的。为啥一月份这么闲?因为哈佛一月份放温书假,然后学霸是不用温书的(或者有比温书更重要的事情做)。
本文作者 Walter Isaacson,写了 Steve Jobs 生前唯一授权的传记。
Hacker News运营8年来最热门的100条链接
这个清单算是一个时光机吧,帮大家回顾一下过去八年热门的事件:乔布斯去世,Tim Cook出柜,2048,微软开源.Net,Google变身Alphabet,Aaron Swartz自杀。
Google Reader下线,Dennis Ritchie去世,美国同性恋法案,乔布斯辞去Apple的ceo职位,Github的Atom,Facebook收购Oculus,John Nash去世,Apple开源Swift,Stripe上线。
2015/11/11 第395期
为什么招个好的前端工程师那么难
因为成为好的前端工程师,很难。要考虑兼容各种组合:不同浏览器 x 不同操作系统 x 不同屏幕大小。基本上好的前端工程师都是full stack的,啥都得懂。
“We work with crappy tools on inconsistent platforms run by every kind of device you can imagine… making sure the product works for everyone, no matter what.”
剥夺员工免费的零食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22%的工作场所提供免费零食饮料。如果为了省钱而不提供免费零食,员工上班中途就跑出去买吃的,更浪费时间。当然了,如果提供免费零食,大家又要骂资本家没人性把员工套在办公室里干活。。。
不再用快递送餐的app订餐了
文中对比了两家订餐服务:Sprig 与 Josephine。前者是匆匆忙忙20分钟内送餐上门的服务,后者是“明后天你自己到他们那里拿”的订餐服务;前者对送餐合同工没人性,后者鼓励邻里厨师与食客互动。
Sprig 这类一味求快,极速扩张的 Uber for X 公司需要充沛的人力与现金,做的饭菜高度标准化,送餐人员与厨师可替代性强;Josephine 这种立足本地社区,厨师做的菜高度个性化,慢慢悠悠,小本经营,其实也挺不错的。Josephine 的价值里有一条是现在各种app挺缺的:Be more human.
Freemium的定价模型带来的麻烦
baremetrics 之前推出了免费版,比付费版少一些功能。推出免费版后带来的麻烦:免费用户数量比付费用户多得多;价值不大转化率极低的免费用户占用过多计算资源与客服资源,让付费用户受到影响(网站不稳定等),付费用户体验差,退订。亏本生意。
解析Atlassian的S1:成功的SaaS公司7个关键指标
2002年成立,现在1600个员工的澳大利亚软件公司Atlassian要上市了(从成立到上市,~13年)。文章把Atlassian的几个关键指标与其他SaaS公司的做了对比。不错的学习材料。
湾区这里(非Google非Facebook)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用Atlassian的产品吧。
2015/11/12 第396期
全栈 startups
全栈指的是做尽量多的事情,比如 Nest 软件硬件一起做,Netflix 是技术平台也搞原创影视剧,Uber 连接供需方并内建支付手段,Buzzfeed 自建技术平台自己写原创内容自己做广告系统。
与全栈公司对应的是“半栈”公司。半栈公司把业务流程中某些关键的部分外包出去,让第三方来压榨自己的利润,让第三方不好的用户体验来摧残自己的用户,比如媒体网站使用第三方广告平台,尽是弹窗低俗广告,赚得也少。
The Heart of the Builder
对已有产品改进,要征求用户意见;而创造性的东西,需要 builder 们依赖自己的积累/灵感/判断。“如果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会说要更快的马。” --亨利·福特
Our job as builders is to create the world as it could be.
Scrum 是新时代的瀑布模型
拒绝一切形式主义,尤其是那些披着“敏捷”外衣的形式主义:旷日持久的做计划(2小时计划10分钟能做完的事),事无巨细的测试(为了测试而测试),同一团队用数十种花俏的项目管理软件。
Scrum has many “ceremonies”, it feels like going to grandma’s old church services where the people repeat what the “Scrum master” says, listen to the ideas put forth in “Sprint Planning”, “Grooming”, “Stand up” etc.. It’s boring, its old, it leads to pointless meetings run by people who don’t write software, who don’t understand the technical process behind writing software and don’t always care.
Soylent 使用 Zapier 做自动化
Soylent 融资前请律师。律师很贵,字字千金;与律师对话,录音,自动上传Dropbox,自动传给Rev将录音转化成文字,再将文字保存到Google Docs,然后就能全文检索律师字字千金的话了。
一篇软文,同时宣传好几家公司:Soylent (营养液代餐),Zapier(企业界的IFTTT),UberConference(电话会议),Rev(将语音转化成文本,一分钟$1)
Regret Minimization Framework
Jeff Bezos 在创办 Amazon 前,有非常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如何下决心开始创业?他就假想自己到了80岁,回顾一生,看看自己会不会后悔自己投身互联网创办 Amazon。最小化后悔的次数。
“If you can project yourself out to age 80 and sort of think, “What will I think at that time?” it gets you away from some of the daily pieces of confusion.” 他是年中离职创业 Amazon 的,这就意味着放弃丰厚的年终奖金 -这就是他所谓的“short-term confusinon”。
这个思考框架是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在语文课学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015/11/13 第397期
“Meaningful” startups
一方面,大家抱怨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做没意义的东西;另一方面,“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创业idea却融不到钱。“me too”式的创业公司很多;“me too”式的风投也很多。
文中最后的小故事挺逗的:一创业者做机器人,抱怨说,如果他们的机器人是在Facebook上的虚拟机器人,或许融资会更容易点。
用户增长的框架
作者 Andy Johns 是现在的 Wealthfront 的 VP Growth,以前在 Facebook,Twitter 与 Quora 做用户增长方面的产品经理。在如何面试 growth 方面的领军人物这块讲得不错。
从开发人员转做管理学到的东西
作者是 Stackoverflow 的 engineering manager。赢取手下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事情。赢取信任是需要时间的,急不来的。也不要跟手下抢功劳;手下的成功就是manager的成功。
“When you do things right, people won’t be sure you’ve done anything at all.”
最好的产品设计是没有设计
文章列举了一些看上去“没有设计”的产品(比如Dropbox,Square Cash);确切地讲,从用户角度看,没有花里胡哨的设计;但做产品的人肯定下了一番心思各种考量。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not UIs or screens or graphics we should be enamored with; it’s ease of use. Sometimes, the easiest things are the hardest to see."
Linkedin 后台技术的发展历程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这套幻灯片信息量还是蛮大的。2003年上线的 Linkedin 现在有 4 亿注册用户,他们最开始几年的用户增长其实并不快。如今 Linkedin 内部有大大小小超过 750 个小的 service。
有个同事以前在 Linkedin 工作。他回忆 2007 年左右(上线 4 年后)Linkedin 每天发给员工一封邮件,总结当天的各种关键指标 - 怎么做的?是一台在办公室里的 Mac 台式机跑 cron job,跑一大坨Oracle数据库的 sql,然后生成 excel 文件发送出去。常常有人不小心踢到那台 Mac 的电源插座或网线,导致当天邮件没发出。
2015/11/14 第398期
贬值的独角兽
即将上市的 Square 市值会比上一轮融资估值低不少;Fidelity 也将他们参与投资的 Snapchat,Zenefits,Blue Bottle Coffee等的估值调低。独角兽贬值将是新常态?
可以在上市后让市场决定(参照年初上市的 Box,跌 ~50%),或者在上市前有自知之明自行了断?
"And here is the stunner: the combined "valuation" of total US unicorns is $486 billion. Their combined profit? $0."
用极其简单的语言解释晦涩的概念
这是比尔盖茨为 Randall Munroe 的新书 “Thing Explainer” 写的书评。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某个东西,你就不是真正的理解这个东西。
1984年出生的 Randall Munroe 是物理专业毕业的。2005年开始,他把自己上课时在笔记本(纸介质的)上画的小漫画扫描到网上,于是就有了黑客们/极客们/自以为是黑客或极客/自以为很酷的人们追捧的 XKCD。他现在全职做 XKCD,靠 XKCD 周边产品与写书为生。
Innovation vs. Execution Culture
文章讨论了两种公司文化:创新的文化与强执行力的文化,并分别列出了两种公司文化的一些特征。很少有公司有创新文化的同时又有强执行力。
Instagram 的搜索功能的后台是如何搭建的
原文被墙,iPhone用户推荐使用
湾区日报App
免翻墙读文章,或者看打印出的PDF文件。
被收购后,Instagram很好地利用了Facebook积累了10年各种技术,尤其是后台的技术与成熟的infrastructure。要是Instagram不被收购,他们得消耗多少资源(人,时间,钱)来造后台的轮子?
别光听用户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Twitter 把 Favorite 的动作改成了 Like,一部分(自称是)死忠用户很不爽;但实际用户数据表明,改成 Like 后,用户进行 Like 的举动比以前用 Favorite 要多 6%。
少数声音很大的用户往往不是真用户,不要因为这少部分人的声音而分心了。用数据说话。不可能每个产品改动都能让每个用户喜欢,有意地牺牲一些(伪)用户有时候是很有必要的,还没开始用你的产品的人比已经用了的人要多得多。Facebook推出Newsfeed(2006年)的时候也是一部分用户强烈抵制。
2015/11/15 第399期
微软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做了类似 Google Earth 的东西
后来呢?没有后来了。"Google was an information company first. They saw the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Your live coding demo is boring
做 presentation 的时候,如果当场敲代码或者运行命令行,很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打断演讲的流程。但彩排得很好的成功的 coding demo 却能带来很好的效果。
我至今看过最成功的 coding demo 是 2013 年初去 go-lang 的 meetup,Solomon Hykes 演示了 docker;那时候还没什么人知道 docker 为何物。整个 demo 的过程非常流畅,显然他之前彩排得不错,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各种例子展示了 docker 关键的一些功能。
Stack Overflow 如何建公司官方博客的
面向企业或者面向开发人员的公司,都得经营好公司的官方博客,这是重要的内容营销渠道。Stack Overflow 用 Jekyll + Github Pages 搭建他们的新博客。
整个博客在 Github 上开源。可以看看他们公司对于这个博客的 pull requests,挺有意思的。
Misused mobile UX patterns
手机屏幕很小,没办法一口气把所有东西都显示了,给设计用户体验带来一定的挑战。当然可以模仿成功的 app 的用UX,但也得独立思考,照猫画虎更糟糕。
"A user interface is like a joke. If you have to explain it, it’s not that good."
Facebook 的 Safety Check 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突发事件中,有一些工具可以跟家人朋友报平安,Facebook 的 Safety Check 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昨晚巴黎恐怖袭击,Facebook就给巴黎地区的用户发一条消息推送,询问是否平安;用户一键回复 I’m Safe;然后你所有朋友都知道你平安了。
本文主要是根据今年 @ Scale 会议上的 talk 整理的笔记。有个咋看之下很容易回答的问题:Facebook 如何知道用户是在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在Facebook这种超多用户的复杂平台上,其中的复杂性是凡人所无法预料的:)自己读原文或看视频吧。
Facebook 有 15 亿月活跃用户,整个 social graph 中,任意两个用户(node)之间的距离只有 4.74(edge),小于 6 (六度分隔理论)。
2015/11/16 第400期
向游戏产业学习
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有很多很先进的东西是值得互联网/媒体领域借鉴的。“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先进思想”:游戏产业里,玩家可以很自由地做 mod,比如 Dota 就是魔兽的 mod;通过众筹来支持游戏制作;收费模式,内购,买装备;游戏视频直播,观看英雄联盟冠军赛直播的人数是观看nba总决赛人数的两倍。
"What the PC game industry figured out is that in a world of abundant media, users have endless choices; instead of fighting for scarcity, fight for attention. Maximize user engagement and money will — with enough experiments — inevitably follow."
以前读研究生发论文的时候,把其他领域的思路搬到本领域用,达到忽悠的效果;那些会议的 reviewer 因为没见过其他领域的东西,所以会觉得很新奇。哈哈
天使投资投的是人,而不是idea
作者放弃了早期投资Twitter与Zynga的机会(创始人靠谱,但他当时觉得这俩idea不靠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人靠谱,给予足够的时间肯定能成功的。文章最后总结了靠谱的创始人的特点。
“You don’t need to know if the idea will succeed — just the person.”
不要过度纠结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鸡汤文一篇,说得有道理。"Accept what is, let go of what was, and have faith in your journey." "What has happened is uncontrollable; what you do now changes everything!"
创业有所进展的假象
文中列出了一系列让创始人误以为自己的创业有所进展的假象,比如融资(误以为融资是创业终点),被媒体报道,被大v转推,招了很多人等。只有赚到真金白银才是有进展,其他都是自我安慰。
"When founders choose bad goals, they create bad metrics around them and try to hit those metrics. This means that those founders are optimizing for things that look like progress, but 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