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文章第75辑

2016/10/27 第741期

Jeff Bezos 写给 Amazon 股东的信(2016年与1997年)

谈到了备受争议的 Amazon 公司文化、客户至上的理念、勇于冒险不怕失败敢于下赌注的精神。对比今年(2016年)与上市那年(1997年)的两封信,近20年,Amazon 其实没变。
很长,写得真好,逻辑清晰,见解独到。推荐大家有时间真的要好好读一下。

敢于说出 “我不懂”

年龄越大、地位越高的人越不敢说 I don’t know;每个人都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但就是死要面子不敢承认。因为不敢说“我不懂”而造成的麻烦实在太多了,你要撒谎、要胡扯、要产生误会来掩盖自己的不懂。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有次跟导师 meeting,我一个问题其实不知道答案但硬要瞎掰,他就跟我说:生活不是在考试;考试时如果你不懂,你就瞎猜一个答案。但现实生活中,it’s okay to say “I don’t know”; sometimes “I don’t know” is a good answer.

Family-friendly 的创业公司是存在的

管理层都有小孩、公司 1/4 员工有小孩、男女比例 1:1、产假有几个月之长,管理层做表率在某些时候提早回家。19个月内,从50个员工增长到240+个员工。

暴利的鹦鹉:抄袭至少与创新同等重要

来自 The Economist 的文章。创新的产品最终平均只能占到市场份额 7%。抄袭者直接进入一个已受到检验的市场,省却了花在研究上的大量时间与金钱。
可能善于抄袭还不够:)"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创建并运营基于开源软件的公司

sentry 的创始人 CEO 的文章。sentry 是实时捕获 web app 抛出的异常的系统,一直都是开源的。去年他们基于这个开源项目成立了公司,提供付费SaaS版。本文阐述了他们开源的态度。
既然 sentry 有开源版的,为什么会有公司愿意掏钱用他们的 SaaS 版、而不是选择自己搭建?因为成功的公司知道搭建与维护这种收集分析程序异常的系统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成功的公司懂得做算术,自己搭建、自己维护这种系统所耗费的人力成本(程序员的工资)十倍、百倍地高于花在SaaS的钱,而且术业有专攻,别人是专门做这个的,肯定做得比你自己搭要好。

2016/10/28 第742期

Cognitive bias cheat sheet

将维基百科上的 list of cognitive biases 归为四大类,为何人会有认知偏误?
1,信息过载,人脑要对信息过滤,但留住了不好的信息;2,信息模糊模棱两可,人脑要填补空白、要弄明白,却填了错的东西进去;3,需要尽快做决策,时间不够、信息不够情况下仓促做决定;4,选择性地记住了错的东西。

代码依赖是恶魔

在自己的代码中引入新的 dependency 要十分慎重,要评估一下这些第三方库的成熟程度、是否有活跃的开发社区、是否有重要商业项目也在用。这些第三方库的开发者随时都可能撒手不管,或不声不响地改了编程接口就等着你入坑。

被裁员了的你应该立刻做这件事

那就是立刻买一张去发展中国家的单程机票,去旅游6到9个月,然后再回来找工作。刚被裁员的话,有一笔抚恤金,正好拿去旅游、散散心;而且去发展中国家的话,每个月花费不到$1000。
没有比被裁后去旅游见世面更好的机会了。但出去玩了几个月后,回来还能找到工作吗?猪牵到北京还是猪,你本身就烂的话,去不去旅游都找不到工作:)

游戏“文明”的对与错

“文明”系列游戏已有25年历史,卖了3300万套。第一款“文明”上线之时正好是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游戏里最终胜利就是达到美国的自由主义;而且第一款“文明”有超厚的说明书,让游戏包装看起来很沉、很有分量,老百姓愿意掏钱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买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就会犹豫。
最近“文明”6开卖了,Mark Zuckerberg 是“文明”迷,他已经玩上“文明”6了。当年我也靠“文明”4打发了在研究生院的许多苦闷时光:)

如何与员工“分手”

作者从业20多年以来,作为管理者他经历或参与了几百个员工提交辞呈或被开除;从一开始的愤怒、关系恶化、从此成为陌生人,到后来学会和平分手、保持联系、共同进步。甚至还为离职创业的员工提供办公室。
尤其在科技行业,2、3年跳槽一次很正常,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人生还很长,别过河拆桥、把关系弄僵了。

2016/10/29 第743期

GitHub 的一个 bug 让少数 private repo 外泄了

此次故障是由于一行关闭数据库连接的代码有 bug,持续了10分钟,导致有些用户 pull 了别人的 private repo,共156个 private repo 受影响。
但得承认 GitHub 是一家良心企业,估计很多公司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弄过去了,而不会这么坦诚地公开这么多细节。
从用户的角度讲,即使是 private repo,也并非 100% 是 private 的。类似这种 bug 可能以后还会发生,毕竟运营 GitHub 的人跟我们一样也是人,也会犯错误。所以千万不要把用户名密码、AWS key之类的 commit 到 git repo 里,一次外泄可能你整个公司就灭顶之灾了。

年轻、有才华但十分沮丧的科学家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学术圈的“年轻”与科技圈的“年轻”不是同一代人。刚成为“独立的研究人员”(如刚拿到教职),拖家带口,工作时间超长,时间都用在了融资(哦,不,是申请研究经费,其实是一个道理啦),根本没时间做真正的研究。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为了融资,融资后招人干活,招学生、博士后,发论文,然后再融资,再招人,再发论文,再融资。若想看更多这类故事,他们其实有一个专门的网站。
“There’s work that is clearly beautifully done, but there’s also work that is done sloppily, overhyped, even fabricated. Current pressures and incentives mean that being first but wrong pays off better than being second and right.”

微软与苹果角色互换

这一周微软与苹果都发布了新硬件产品。微软的超大触屏 The Surface Studio 设计定价都很大胆,但好评如潮,微软在创新了;而苹果推出新的 Macbook Pro 只是小改进,大家对新的 MBP 一片吐槽,苹果成了前几年的微软了。
苹果坚信触屏不适合桌面电脑,但把“触屏”放到键盘上就没问题。

采访 MailChimp 创始人 CEO

相当风趣幽默的采访。最后悔的事?10年前他将所有积蓄买了 Apple 股票,一股 $17;但他看了不知道哪个王八蛋写的投资的书,说是要分散风险,于是他买了一堆看似安全、但最后都亏钱的股票;还不如把钱拿出来投资自己的公司。
有什么目标还未达到?还没写商业计划书(尽管 MailChimp 已运营那么多年了)。你希望十年前的自己应该知道的事?你的公司必须用10年时间才能做起来。

2016/10/30 第744期

Pull to Refresh UI Pattern

对 App 设计里的 Pull to Refresh 样式总结得很全面。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在设计方面应注意哪些细节等。Yelp 的 app 里的 pull to refresh 设计得不错。

从2001年10月份的邮件回顾当年iPod上线的历史

他当时在 Newsweek 工作。2001年10月,911刚发生,他虽收到邀请但没从纽约飞往加州参加 iPod 发布会;Apple 派人亲手送了一台给他评测;随后与 Steve Jobs 通话。
2001年iPod发布的那个月底,微软发布 Windows XP,这当然也是具有一定历史地位的产品。他在这个发布会上与 Bill Gates 吃饭,他向 Gates 展示了一下 iPod,Gates 把玩许久。文章结尾贴出了 Steve Jobs 给他发邮件解释如何将多台电脑的歌曲导入 iPod,很少有大公司的 CEO 对自家产品这么熟悉的。

这场秘密会议改变了 Vine 的命运

去年秋天,近 20 个 Vine 上的网红集体向 Vine 提议:支付他们每人 $120 万现金并实现他们提议的新功能,他们才定期在 Vine 上更新内容,不然的话,他们就离开 Vine 投入其他视频平台的怀抱。
Twitter 在 2012 年收购 Vine,但 Vine 第一版直到 2013 年才上线,现在 Twitter 即将关掉 Vine 了;类似的故事,Twitter 在 2015 年初买下视频直播服务 Periscope,收购两个月后 Periscope 第一版才上线,可以预想 Periscope 的结局了。
在对待平台上的网红的态度上,YouTube 就做得很好,把那些网红照顾得服服帖帖的;文中提到 YouTube 常会给他们这些网红“小惊喜”,比如给你 $1000 的 gift card 让你去买一些比较好的摄影设备。作为平台,你想要有优质内容,就得舍得花钱、花时间、花感情去投资,想空手套白狼是不行的,走不远。

我的 $4 万的 DIY MBA

9年前他的投资账户有 $13 万(由于04年买了 GOOG 和 AAPL),在考虑去学校拿个 MBA 或者自学时,他选择了自学一个 MBA。于是卖了 $4 万的股票来投资自己。自己看许许多多的书、组织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吃 brunch、邀请商界精英来给讲座,自己 DIY 一个 MBA。
拿钱投资自己。

ESPN 一个月内失去了 62 万个有线电视订阅用户

这是ESPN公司历史上最糟糕的一个月。预计 ESPN 明年要花$73亿向各大体育联盟买内容版权,其中$19亿给NFL、$14.7亿给NBA。对比一下:Netflix花$60亿,Amazon 花$32亿。
看有线电视的越来越少了。互联网公司也都在砸钱买(或自己做)优质内容。

2016/10/31 第745期

你应该迁怒于自己,而不是 Apple

上周 Apple 发布了新的 Macbook Pro,主力使用 MBP 的开发者、创意工作者群体很失望。本文觉得,这怪不得 Apple,谁叫你自己选择 Apple 的产品用了这么多年?作为成年人,别抱怨,你完全可以选用其他生态系统的。
让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读者给我发信:“你要是再发那些我打不开的链接,我就取关你了!” hmm …

走出创业过程中的悲伤的低谷

近10年前,YC的一次晚宴上 Paul Graham 画了个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情绪曲线:被TechCrunch报道后关注度倍增信心爆棚,火爆一时之后就是漫长的“悲伤的低谷”,公司半死不活,是继续做下去还是放弃?
本文为正在经历“悲伤的低谷”的创业者们支招:找出本质问题所在;没必要做90%的创新,找一个已有产品进行20%的创新就够了;简化产品、去掉冗余无用的功能(如Instagram就是他们最初产品的简化版);用钱买时间,有时间才能多迭代几次;做不scalable的事;保持小团队。
马云也说过类似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没走出悲伤的低谷)

公司如何搞好工程博客

公司官方的博客、产品类的博客主要是用来宣传、忽悠用户,由 PR 的人把关。而工程类的博客也很重要,对招聘有帮助;但涉及到技术,就只能由工程师来写了。问题来了,工程师的工作是写代码,哪有人愿意写英文?
写一篇博文是很花时间的,至少几小时、甚至1、2个工作日;如果上层领导有远见、能意识到经营好的工程博客的益处,就得鼓励工程师在平时开发过程中写下心得体会、分享经验教训,这样或许就让工程师比较不会因为“写英文”而没“写代码”而感到“内疚”。而且这种工程类的博文对语言的要求不用太高,可以用术语、可以不用经过 PR 审批,尽量减少障碍。
有朋友在工作中发表论文,我就问他是不是利用白天工作的 8 小时写论文的、还是下班回家后额外花时间写的;毕竟“写论文”不在工作要求内,工作要求是“写代码”。他说是在白天工作的8小时内写的,公司领导支持,觉得这很重要,是公司对外宣传的窗口,比“写代码”重要。

产品开发的过程教我们如何做人

软件、硬件产品不断迭代,每隔一段时间就发布一个新版本,增加新功能或修复了 bug。人的成长也是一样,从婴儿到会走路、读大学、结婚、生小孩都是重大的版本升级。
自我提高也与做产品类似,要听取用户反馈、要设定 deadline、要找好自己的个人定位、要能快速迭代修复自身坏毛病并增加新技能。

桌面电脑的未来就一个字:贵

普通百姓以及非脑力劳动者们根本用不到桌面电脑,手机与平板就够了。桌面电脑销量不好了,厂商怎么赚钱?提供更好的软件集成然后提高每台电脑的售价。
从上周微软发布 Surface Studio 与苹果发布新 Macbook Pro 就看到这个趋势了。这两家都做操作系统,可以与硬件集成得很好,可以放心提价。而其他传统买电脑的厂商很难控制软件的部分,很难找到理由提价。

2016/11/01 第746期

对于新的社交网络平台,光有大量用户是不够的

从最近 Twitter 关掉 Vine 得到的启发:光有大量用户是不行的,你还得能留住网红,别让网红因为在你平台赚不到钱而跑到竞争对手的平台去了。网红是社交平台蓬勃发展的保障。

Too Many Startups Like Playing Startup

创业公司假装很忙形势大好的假象:开很多会、一人就能做的事让很多人来做、追求无用的指标如员工数、同行聚会太频繁、赞助会议、花大钱装修办公室、与创始人创业导师们喝咖啡次数太多了。

两种 API 平台

反面教材:Twitter,第三方开发者做的客户端与Twitter本身有竞争关系,抢了用户、伤了盈利。正面教材:Slack,第三方 bot 对 Slack 核心功能是互补的,皆大欢喜。

招 Growth Hacker 的面试题集锦

仿佛所有很酷的公司都在招 growth hacker。本文给出了几个业内专家在面试 growth hacker 人选的时候问的问题、以及他们主要考察的点。有不少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

GPL 的代价

使用开源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看清 license,如果你不想开源自己的代码,那就千万别用那些用了 GPL 的项目。GPL 是传染性的 license,哪怕用了 GPL 项目代码的一丁点,你几百万行代码的项目都得开源。

2016/11/02 第747期

给即将面试 Y Combinator 的创业者的建议

来自 YC 前 partner Garry Tan 的建议。这些建议也普遍使用于各种 pitch。有一个很烂的大公司竞争对手其实是一件好事,证明你做的东西是有市场的。
他以前就是 YC 面试创业者的,我一朋友2011年申请 YC 时,他是面试官之一。

别逼我注册新账号

吐槽了现在手机 app 的恶习:在刚下载完 app、第一次打开 app、啥都还没看到时候弹出对话框逼用户注册账号,可能都在进行 KPI 大跃进吧。

High-Expectation Customer

她的咨询公司帮早期的 YouTube、Dropbox、Airbnb 等公司进行品牌定位。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产品的 High-Expectation Customer:那些能让普通用户仰望并争相模仿的、有眼光的超级用户。
有点像在做 Persona,要找出“模范用户”的特征。Dropbox 的模范用户是尽量让生活变得简单的高效率人士;Airbnb 的模范用户是世界公民,热衷旅行,乐于融入、体验当地文化,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旅游。

大屏手机对用户使用习惯的影响

这是 2014 年 Pocket 团队的老博文:手机屏幕越大,用户阅读文章的时间、看视频的时间就越长,而且也会把原先花在平板电脑的时间挪到大屏手机上。
Phablet 这个名字真是取得妙极了,屏幕介于“小屏”手机(Phone)与平板(Tablet)之间的“大屏”手机。

在 git 的 commit message 里解释 “为什么”

不能同意更多了:系统出故障后总要 git blame 引起故障的那个 git commit(及其作者),但很多人的 commit message 有写跟没写一样,你至少得解释一下这个 commit 的动机吧?

2016/11/03 第748期

给员工股份的正确姿势

每年创造四份新股份:1,给新员工的;2,给升职的员工的;3,给表现好的;4,“常青”股份,就是一个员工待满2.5年后,每年固定增发给ta的股份。创造的这些股份哪来?稀释所有股东的股份。
现在科技公司员工跳槽频繁,公司如果非得等到员工待满 4 年才考虑给员工加股份,那就太晚了;一般都得2年、2年半的时候开始发新股份,开启另一个 4 年 vesting 周期,温水煮青蛙,让他们不断尝到甜头:)

阴谋论:iMac为何不支持软盘(1998)

Apple发布第一款iMac,大胆地拿掉了软驱、并首次引入USB接口。没了软驱就没了移动存储的媒介,将激发其他厂商争先去做基于USB的移动硬盘,商场货架上将满满都是iMac的外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文写于 1998 年,那一年法国世界杯、长江松花江发大水、还珠格格、印尼反华暴乱、Windows 98、Google 成立公司、AOL 收购网景。我记得那一年我拿着 KV300 的软盘去镇上唯一一家电脑店升级病毒库的情形。

如何做一个刚好够用的网站

本文写于2007年,也适用于现在做 app。不管网站还是 app,改设计的话都得改代码,很麻烦;可以参考小有成功的网站的设计,让设计师替换图标、颜色等,整个团队都同意后就开始实现,避免反复来回修改。
UI 设计没必要完全原创;原创的 UI 用户需要时间去学习、去适应,反而用不习惯。经时间检验过的 UI 就足够用了。

员工的水平提升

对于同一个职位,创业公司在不同阶段对技能水平的需求不同。理想情况下,早期招来的员工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实际情况下,往往成长都会遇到瓶颈,那就只能招更有经验的人了。

华尔街有些大佬们避免使用电子邮件

他们尽可能地面对面交谈,而不留下文字记录;如果非得用邮件沟通,尽量用一两个单词回复“yes”、“no”、“thank you”。为啥?君不见希拉里的电邮门。。。

2016/11/04 第749期

Basecamp 这家公司是如何使用 Basecamp 这个产品的

Basecamp 是一站式的项目管理的 SaaS。本文举了 Basecamp 公司内使用自家产品的各种用例,又一个 dogfooding 典范,开发自己每天都使用的工具就是爽。
姐妹篇:Trello 这家公司是如何使用 Trello 这个产品的、Slack 这家公司如何使用 Slack 这个产品、Quip 这家公司是如何使用 Quip 这个产品的。

科技公司价格不菲的人才争夺战

上市了的大的科技公司花几十万、上百万刀去留住好的工程师、或花上亿去留住高管,都已不是新闻。在人才争夺战里,小公司根本无力反击。最终结果会不会像韩国一样,只剩下少数几家巨无霸公司垄断人才市场?
创业成本似乎更高了,因为现在即使是会写 CRUD 应用程序的胶水浆糊工程师们要价也都很高。大公司可以在招人方面不断加价,间接消耗创业公司们的钱、让他们烧钱速度更快 — 这一点有点类似大公司去状告创业公司,目的不是为了打赢官司,目的是为了让创业公司花钱请律师、尽快把钱烧完。

如何做一个好的 podcast

采访了一些知名 podcaster。“做 podcast 不难,难的是让人去听”;“制作一集 podcast 需要 30 到 40 小时,包括查资料、计划、写稿、录音、后期制作、上线”;“Just do it”。

浏览器才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这里的浏览器指的是内嵌在原生 app 里的浏览器,而不是单独的 Chrome 或 Safari。人们在聊天、社交网络等 app 里间接打开并浏览网页,app 是一种发现与分享网页的机制,看看微信就知道了。

你不需要大数据,你需要的是正确的数据

问三个问题去挖掘你做决策所需要的正确数据:1,为何会浪费资源(时间、金钱、人力、原料等)?2,如何自动化地减少浪费?3,针对1与2,需要哪些数据?

2016/11/06 第750期

写可读性强的 SQL

很少人喜欢写 SQL,尤其是各种内嵌一大坨的那种。本文介绍了一些对 SQL 代码风格进行美容的小技巧,或许能让写 SQL 的过程变得更愉快一点。
继上次我教 marketing 与 PM 写 SQL 后,最近再将本文介绍给他们,他们就能自己写复杂点的 SQL 了,间接节省了工程师们的时间(不用再来求工程师帮忙了)。

Error Handling in Node.js

两种异常:Operational errors,程序员预期的、可以正确恢复的异常,catch 之;Programmer errors,程序中的 bug,程序员没料到的,没法正常恢复的异常,没必要 catch,fail hard、fail fast。
这两种异常在 Java 里也被称作 Checked Exceptions 与 Unchecked Exceptions(包括 RuntimeException 与 Error 两类与其子类)。

Google 重做 Android 的那天

Android公司在03年成立;05年卖给Google后假想敌是微软的Windows Mobile、模仿对象是黑莓、使用物理键盘;07年iPhone推出,Android推倒重做;08年秋正式推出。
现在 Android 是全球装机量做大的操作系统。90年代、21世纪初的所有软件公司都怕微软;谷歌怕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垄断后,也会顺便垄断手机上的搜索引擎,谷歌就没戏唱了。07年 iPhone 发布会之时,Android 创始人 Andy Rubin 正在拉斯维加斯的计程车上看发布会视频,他急忙让司机停车,好让他把视频看完;他那时候知道,iPhone 才是真正的敌人。

Getting beyond MVP

上线了外观看似精美、实际上是胶水浆糊做的 MVP 并检验了 idea 后,下一步该怎么让后台代码变得更好维护、更好地快速迭代?先搭 CI,有简单的测试,开发新功能时随手逐步重构底层代码。

手写编程日志让你成为更好的程序员

准备纸介质的笔记本,用笔写。修补 bug 时,描述一下症状、帮助自己理解;设计算法时,记下各个步骤;记下小小成就、记下心得体会。手写让你放慢速度,有思考的空间。
又是一个 writing is thinking 的例子。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